在 2015 年,隨著智能裝置的普及,Google 其中一個最大的變革,其實是換了他們的標誌,變成一個更為簡潔的無襯線 Google 標誌。比起 Google 的 6 個英文字母顏色順序,更讓網絡用戶答不出或不曾察覺的是,到底 Google 由 90 年代開始沿用到 2015 年的舊標誌是怎樣呢?尤其當中的第 4 個字母,那個造型頗為怪異的雙圈細楷 g,跟以下哪一個最接近呢?
答案是第 1 個。能夠記得 Google 這個 g 字的人不多,而有趣的是,如果你記錯了,那事實上可能才是對的。因為 Google 曾經在 1999 年換過一次標誌,當時就用了這個並非正確寫法的錯體雙圈細楷 g。
一般人都只會記得細楷 a 有兩種寫法,而忽略了細楷 g 同樣有兩個形態,剛好就是 Google 標誌於 2015 年前後的最大分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認知科學專家 Michael McCloskey 表示:「當我提及這件事的時候,好像沒人知道。」其新近研究名為「g 的魔鬼尾巴(The Devil’s in the ‘g’-Tails)」,調查發現,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如何寫出書本印刷上常見的細楷 g。跟一般手寫的細楷 g 形狀並不相同,前者的 g 字有上下兩個密口的圈,即所謂的雙圈(double-story)或環尾(loop-tail)細楷 g。而在 38 個調查對象之中,只有 1 人可以準確寫出這個樣式的細楷 g。
令人費解的是,我們從小接觸到的教科書印製品,大部分都是使用雙圈細楷 g,但我們則多數被教導和習慣寫一種單圈(single-story)細楷 g。於紐約新學院大學任教的字體設計師 Paul Shaw 明確指出,如今作為常見印刷樣式的雙圈細楷 g,其實是細楷 g 的最原始寫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 8 世紀,見於僧侶用拉丁語所抄寫的宗教經文,而當時使用的手寫字體,又被稱為加洛林字體(Carolingian script)。
其後,僧侶的手寫字體漸漸出現變化,為了節省筆觸,單圈細楷 g 繼而流行起來。最出名的就要數到黑體(black-letter),或稱哥德式書法(Gothic calligraphy)。當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在 15 世紀中期開始印製書籍,他自然地沿襲了僧侶所慣用的哥特手寫體,因此,在西方第一本活字印刷品「古騰堡聖經」之中,細楷 g 的樣式跟現代哥特字體常見的細楷 g 最為相似,而且都是單圈細楷 g。
換言之,在西方印刷品中最先出現的細楷 g,其實是單圈寫法,而非現時最主流的雙圈寫法。雙圈細楷 g 之所以最終取代了單圈細楷 g,則可謂峰迴路轉。Paul Shaw 解釋指,因為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一次雙圈細楷 g 的美學復刻。「當時的學者對古羅馬和古希臘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令加洛林字體得以再度興起。」如是者,加洛林字體以及雙圈細楷 g 最終在整個歐洲流行起來。不過,這僅出現在印刷字體層面,單圈細楷 g 則由於容易寫和寫得比較快,仍然是手寫字體的主流。這也解釋了兩個樣式的細楷 g 為何在印刷字體和手寫字體上分道揚鑣,各擅勝場。
當然,兩種 g 的起源雖有先後,但今時今日的字體設計可以隨意使用單圈或雙圈的細楷 g,不過,設計師 Sara Chapman 則認為:「我希望字體設計師不要太過在意這些研究,並且從現在開始多用單圈細楷 g。」Sara Chapman 不但以細楷 g 的歷史為論文題目,其工作室亦名為「Letter ‘g.’」。不過,她亦指:「雙圈細楷 g 的樣式,最能代表一款字體的個性。」因為大部分人其實都無法準確認得雙圈細楷 g 的正確形狀,這對設計師來說是件好事,這代表他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最後,則回到最初的問題,Google 那個錯體的雙圈細楷 g。在 1999 年到 2005 年期間,這個錯體的雙圈細楷 g 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網絡中出現,Google 甚至捨棄了第一個字母大楷 G,改為使用這個細楷 g 作頁面標籤。但即使沿用了好幾年,都沒有太多人發現這是一個突兀而錯體的雙圈細楷 g:上下兩圈的連接位不應該靠右。
「以我經驗,Google 這個 g 字版本,幾乎是寫錯的。」Michael McCloskey 形容:「我們早就見過 100 種不同的字體的 g 字了,他們這寫法是異類。」
「大西洋」專欄作者 Sarah Zhang 求證於 1999 年創造這個 Google 標誌的設計師 Ruth Kedar,對方則回覆指:「這個字體最終會被選中,就是因為這個極不尋常的 g。那是 90 年代,互聯網是新產物,很多人仍未知道如何使用它,以及電腦。」Ruth Kedar 當時的想法是,要讓 Google 標誌看起來既友善,又能傳達一種傳統的權威。因此,她選用了一個怪異而又讓人熟悉的雙圈細楷 g,並成為 Google 標誌背後一個神秘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