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藝術:以月曆把抗爭帶進日常

A+A-
2019 年,查謨-克什米爾失蹤者父母協會(APDP)就將失蹤者的繪像印成月曆。 圖片來源:Saqib Majeed/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一年伊始,萬象更新,2020 年很快來臨,要送舊迎新,少不免要買來年的記事簿和月曆。對於不少香港人來說,2019 年是艱辛的一年,自 6 月起,苦苦抗爭半年,中間經過 721、831、1001、以及 11 月中大理大等香港人畢生難忘的事件。在外國,不少活躍於社運的藝術家,就以月曆作為媒介,把抗爭帶進日常,也到時到候提醒人們勿忘初衷。

帕森設計學院院長 Rachel Schreiber 於 2016 編輯出版 Modern Print Activ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一書,她提出了印刷行動主義(Print Activism)的概念,分析上世紀美國的社運人士如何運用印刷品,由書本、期刊到報紙、海報,把他們的理念傳播開去,爭取市民支持,也鞏固抗爭者的群體意志。書本其中一個章節,由新晉學者兼藝術家 Lian Amaris 撰寫,分析月曆這一媒介,並以美國 60 年代黑人民權運動的月曆藝術為例子。

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於 1960 年成立,是其中一個 60 年代最活躍的民權組織。著名黑人作家和學者 Julius Lester 年青時是協調委員會的骨幹成員。1966 年,他於在學期間,遊走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等南部地區,記錄黑人群體的生活。他發現那些黑人家庭,家家戶戶都把海報和月曆掛在牆上,但卻鮮有見到黑人影像。他於是以結合攝影藝術,製作以黑人為題的掛牆月曆,並標示黑人歷史的重要日子,然後在 1967 年廣傳給密西西比州的黑人家庭,以此喚醒黑人集體意識和種族自豪感。在掛牆曆的最後一頁,Lester 指作品是要記念黑人長達 349 年的抗爭,也是要歌頌 1967 年奮力戰鬥的黑人義士,保存抗爭的痕跡和記憶。

Lian Amaris 認為,在白人主導的社會中,Lester 製作的月曆本身就帶有一種抗爭意義。當中的照片不單訴說了黑人的故事,呈現主流想像以外的 1967 年;它同時發揮著功能性的作用,標示一些社運歷史上的重要日子,有傳承和教育作用;它另一方面同時是一個連結過去和未來的情感庫存(emotional archive),透過照片藝術,可以勾起未來讀者的記憶、情緒,以及道德感召。

除了黑人民權運動,往後的藝術家也製作了大量的抗爭月曆。弗拉格勒學院(Flagler College)視覺藝術系副教授 Chris Balaschak 也研究過抗爭月曆。在 2015 年出版的 Conflict, Identity, and Protest in American Art 一書中,他引述了 1979 年三里島核泄露事故的例子。著名攝影師兼記錄片導演 Lisa Lewenz 在 1984 年設計了名為 A View from Three Mile Island 的掛牆月曆。三里島事件是美國核能史上最大事故,一座反應爐爐心融毀,雖然沒有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和福島事故般嚴重,但事後要花超過 14 年才完成清理。Lewenz 在三里島拍攝了 12 張照片,不單透過月曆教育人們人類核能史的重要日子,還傾注了個人感情和記憶在藝術品裡頭。她細說自己家庭與三里島的關係,以個人經歷、震撼的廢墟影像,連結到整個反核運動,以月曆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

到今天,月曆也是藝術家進行抗爭和公民教育的媒介。例如美國獨立出版商 Workman Publishing 近年也出版女權運動月曆 The Future Is Female Wall Calendar。在香港,也有工作室製作月曆為反送中運動籌款。除了購買月曆之外,大家也不妨在自己的月曆 DIY 一下,提醒自己勿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