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出版社「山道文化」被貿易發展局拒絕參加今年的香港書展,於是計劃另起爐灶,與 10 間獨立書店及出版社於灣仔 Mall Plus 商場舉辦首屆「香港人書展」。可是在 7 月 13 日,商場業主又以「違反場地使用條款」為由取消租約,主辦單位遂將活動改為網上進行。在這個時局之下,我們也是時候了解和反思出版的根本意義。
出版的英文 publish,源自拉丁文 publicare,意即「公之於眾」。一般提到出版業,我們會想到書刊和報業出版,但出版的學術定義其實很廣泛,包括電玩、音樂、影視,以至一般的網站、博客等把資訊公開的行為。有學者曾批評「公之於眾」的定義過於空洞,劍橋大學社會學教授 John Thompson 就進一步提出,出版即是令大眾「可以用到」(make available)和「可以知道」(make known)有關的作品和資訊。
有趣的是,出版和政治的本來意義很相近,皆是圍繞著公共、公眾。政治的英文 politics,其字根是古希臘字 politiká,即是城邦的事務,孫中山將之理解為「政者,眾人之事」。出版者要決定把甚麼資訊,或者能否把那些資訊流入公共領域,中間除了涉及文化知性上的判斷,以及資金和市場因素,其實也牽涉很多微細的權力關係。法國思想家傅柯(Michel Foucault)就認為,權力和知識有複合共生的關係,知識是權力的展現,而權力會定義何謂知識。
另一方面,人文學家 David Finkelstein 和印刷學家 Alistair McCleery 指出,出版技術的發展史,也是社會的變革史。古埃及和古希臘人以莎草紙記載事物,象徵了知識體系由口耳相傳模式演化成文字書寫模式,後來歷代的上流階級就控制了紙本生產,並維持著封建體制。直到 15 世紀古騰堡革新活字印刷技術,大大降低出版成本,增加發行規模,解放了知識生產和傳遞的模式,令更多新意念可以流入公眾領域,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埋下種子。
藝術史家 Rachel Schreiber 就提出「印刷行動主義」(print activism)一詞,形容在 19 世紀時期,不同的出版物,由細小的印刷單張和海報,再到報紙和書籍,如何發揮不同政治作用,例如讓抗爭者提倡政治理念、爭取市民支持、建立動員網絡等等。不過到 19 和 20 世紀,當權者也發展出更成熟的資訊控制技術,例如能夠展開龐大的文宣工程。資訊學家 Caroline Davis 就研究冷戰時期,主要大國如何透過秘密資助非洲的作家、編輯和出版商,以控制輿論。
到了 21 世紀,電子化技術普及,電子書、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以及社交媒體的出現,催生了獨立出版文化,小誌(zine)和社區報等另類印刷品重新興起,人人都可以是出版者。當然,資訊監控技術也隨之升級,根據哈佛人權學家 Shoshana Zuboff 的講法,「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已經成形。對資訊權的爭逐,甚麼可以被公之於眾的角力,在電子世代會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新書推介
「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歷史的靈光一閃
如何迸發香港複雜而多重的可能性?
2020 年 CUP 出版首度在香港出版的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Šaš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所謂的 100% 不是一個圓滿的盡頭,中間可能藏著各取所需、各執一詞的 100%,香港亦是這樣碰撞而生的。這書想捕捉的,就是歷史靈光一閃碰撞的瞬間,並把各人眼中的 100% 展開:
九龍市區的發展和規劃,原來受惠於葡萄牙人?
在越南史家眼中,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一部分?
香港接受過美國經濟援助興建村落?
最後,香港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足印?我們眼中的香港是不是 100% 的香港?就讓這本書補上我們沒有遇上的香港。
編著:CUP 媒體
書名: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插畫:麥東記
售價:港幣 148 元
ISBN:978-988-79700-6-4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