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

|共18篇|

【只有黑暗沒有榮耀】校園暴力,南韓人的「集體記憶」

Netflix 劇集「黑暗榮耀」帶動南韓社會討論校園欺凌問題,但諷刺的是,導演安吉鎬亦被爆出在年少留學時曾參與欺凌。欺凌事件在南韓異常普遍,目前卻只能靠受害者長大後站出來指控,欺凌者才會受社會譴責,但他們仍不必為造成他人身心創傷負上刑責。受害者希望往後不必靠自己「復仇」,欺凌者也能得到應得懲罰,甚至是學校及當局能從源頭杜絕欺凌問題。

怒火中燒:哲學如何為憤怒辯護?

面對社會價值崩解,很多人既憤怒又絕望,有人認為既然無能為力,我們便應該學懂放下。但芝加哥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Agnes Callard 在新書 On Anger 為憤怒辯護,她認為憤怒源於道德觸覺,一旦我們對不義之事麻木,便可能釀成道德危機,但憤怒又必然衍生出復仇衝動,構成所有受壓迫者要面對的內心掙扎。

Neo:怪盜羅蘋 —— 被盜的不是珠寶,而是公義和法治

雖說主人公保留了亞森.羅蘋聰明、瀟灑及紳士的一面,能夠赤手空拳擊退敵人,又會單手摺花逗愛人歡心,即使身陷困境也可逃出生天,但此劇加入的「父仇」元素,讓他在憤恨之下也會失去冷靜,在傷心之時也會沮喪失落,令人物更加有血有肉。而在不知不覺之間,觀眾也成了亞森的夥伴,急著想看他大仇得報的痛快模樣,讓自己也像出了口氣般爽。

古希臘方式修補美國分裂

古希臘年代久遠,故事中的譬喻和人物行為,必不能完美套用在今日政情及社會面貌更複雜的美國身上。但當對立中一方壓倒另一方時,前者承諾不趕盡殺絕,換取倖存後者對過去受到的傷害釋懷,今天或許仍舊適用,避免人們墮進周而復始的報復循環。

方俊傑:「冰天動地」—— 導演看過杜琪峰?

看最常出現的電影海報,大大個 Liam Neeson 的頭,不用理會片名叫「冰天動地」還是「Cold Pursuit」,肯定是為兒子為女兒報仇由頭打到尾啦。如果,你只希望一睹 Liam Neeson 再展雄風,當然大失所望。假如,你已經看厭了,反而會見到驚喜。趣味在於貼地。

古希臘弱勢社群的復仇武器 —— 流言蜚語

諸事八卦、講是講非,在古今中外都談不上美德,但英國古典學教授 Fiona McHardy 指出,在古希臘時期,社會低下階層無權無勢,想要伸張正義或報仇雪恨,說三道四散播流言往往是可靠手段,在不健全的司法制度下,流言更可以殺人。

方俊傑:「箭神.第一戰」—— 羅賓漢的帽事

即使拍攝羅賓漢如何變成羅賓漢,也是老生常態,很難玩出甚麼花樣。導演 Otto Bathurst 沒有 Christopher Nolan 擁有為蝙蝠俠添上新生命的才華,只能一板一眼地將羅賓漢的成盜之路描繪出來。已經盡量有新意,尤其刻意地借古諷今,講到羅賓漢本來是不問世事只愛跟老婆享受的自私精,「我討厭政治」之類的代表。但政治總會找上門,被村長強行徵召入伍,回到家鄉,發現自己被誤傳死訊,家產被全部充公,老婆已另結新歡,根本是官逼民反。

方俊傑:「薄荷殺姬」—— 警察最怕甚麼?

「薄荷殺姬」不同。所有事態演變也曝露在陽光之下,不,是在鏡頭之下。尤其結局,講到殺姬用手機作出現場直播,預告會跟黑幫分子大戰,叫傳媒過來採訪,叫警方過來行動,叫市民齊齊食花生,把原先為難題的局限化成有助自己發展故事的優勢,至少是一個具備勇氣的嘗試。甚至可以理解成為一項革命,幽了傳統媒體及傳統劇本一默。為了這短短幾分鐘,我覺得需要為電影加幾十分。

方俊傑:「喋血雙紅」—— 男人唔補好易老

我很誠實,我是因為 Margot Robbie 才看「喋血雙紅」。電影中,Margot Robbie 有兩個身份,一方是演員,另一方是監製。Margot Robbie 對上一套監製的作品,是「冰之驕女」,為身敗名裂的奧運選手作個小小平反,也帶點為弱勢女性發聲的意味。縱使未似 Reese Witherspoon 擺明車馬,但你看到 Margot Robbie 的名字在幕後一欄出現的話,大概也會想像到男人角色不會有甚麼好事發生。

林喜兒:Doctor Foster——仇恨與寬恕

外遇這個題材可以「百拍不厭」,重點是怎樣拍。丈夫出軌不一定只是男方問題,何況婚姻感情事從來不只關於對與錯。BBC ONE 2015 年 9 月播出的 5 集劇 Doctor Foster,講述醫生 Gemma 發現丈夫有外遇,美好生活從此破滅。第 1 集已經峰迴路轉,從一條金髮和一枝唇膏引起 Gemma 對丈夫 Simon Foster 出軌的懷疑,卻在追查的過程揭發丈夫更多秘密。在選擇如何面對、處理、以至還擊的過程中,Gemma 看到了另一個自己。之後每集都有不同的新發現,她對身邊的每一個人生疑,慢慢踩上鋼線,陷入難以自拔的崩潰狀態。

復仇帶給人幸福和快樂?

今屆文憑試中文科作文卷其中一題以「談憤怒」為題,要考生發表看法。說起憤怒,當然要談談憤怒的兄弟——復仇心。復仇是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重要元素和題材,悲劇釀成復仇,復仇鑄成悲劇。從演化心理學來看,復仇心是人可恨可愛的角色。

菲律賓模式:暴力政府的誕生

菲律賓「狂人」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就任總統不足三月,「掃毒行動」已造成逾 1,800 人死於警察及治安隊之手,全部未經審訊。以緝毒為名,政府授權警察隨街殺害任何疑似毒販和吸毒者,杜特爾特更鼓勵民間動用私刑:「你如果有槍,可以自己來⋯⋯你給他一槍,我給你授勳。」當世界驚懼於菲律賓手段之兇狠,杜特爾特的國內民望卻不斷攀升,美國國際關係及人權客席教授 Amanda Taub 分析,這種弔詭的反差不獨發生於菲律賓,拉美國家如哥倫比亞、墨西哥、危地馬拉等均存在大規模法外暴力,不單政府授意,連人民亦默許甚至支持,惡性循環終致難以收拾。暴力政府的出現,人民絕對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