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的欺凌事件被揭發後,大眾經常都無法理解,受害人不一定是個討厭鬼,反而本來是品學兼優的學生,為甚麼會被欺凌?加害者明明沒有實質好處,竟然會如此心狠手辣。事實不是受害者有甚麼特別,也不一定犯下甚麼天大的過錯,而是因為群體為了維持自己的向心力,急於找一個倒楣鬼。
欺凌
|共19篇|
奧威爾三部曲之三:備受欺凌,學會求生的「如此歡樂童年」
1952 年,亦即奧威爾死後兩年,其自傳「如此歡樂童年」(Such, Such Were the Joys)出版,講述他 8 至 13 歲期間被欺凌虐待的慘痛經歷,這份痛苦亦融入到他後期的作品之中。
霸凌市場:投資銀行的黑暗內幕
投資銀行內部的風氣經常受人非議,曾在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任職長達 17 年的希堅絲(Jamie Fiore Higgins)近日就推出話題之作「霸凌市場」(Bully Market),揭露高盛集團內部的性別歧視和性騷擾問題。
【Soul Monday】法設蝴蝶信箱,讓受虐兒童把不能說的寫出來
受虐兒童往往難以向他人明言自己受到甚麼傷害及威脅,近年法國有兒童保護組織設立信箱,讓難以開口的兒童可以寫信求助,並由專家作出評估。結果,信箱揭發大量兒童受虐待案件,警方更需要調查某些求助個案。
校園欺凌問題,瑞士如何處理?
欺凌彷彿是依附學校環境而生的問題,即使是總在「世界快樂報告」中排頭幾位的瑞士,亦約有 10 分之 1 兒童在上學期間成為受欺凌者。有見及此,當地不少學校嘗試採用由芬蘭設計的方案,以解決校內社交互動所衍生出來的問題。
【短片】語文陶話廊:讓魯迅後悔不已的「風箏」
魯迅以評論辛辣聞名,但亦有纖細的一面。今集「陶話廊」,陶傑就讀其散文「風箏」,看看是甚麼事,令這位批評家內疚一生,無從補償。
遙距工作下,職場的新欺凌方法
疫情減退,不少國家逐漸復工復課,Twitter 卻反其道而行,表示「過去數月證明在家工作確實可行;如果團隊希望一直安坐家中上班,我們可以付諸實行」。虛擬辦公室或將進入主流,然而,除了居家環境容易令人分心外,遙距工作還有一個隱藏問題:更嚴重的職場欺凌。明明不必朝夕共處,為何網絡相見,竟令欺凌問題雪上加霜?
杜絕欺凌:防止孩子受害之際,也要阻止孩子加害
為人父母者,總怕孩子受到欺凌,卻往往忽略了,兒女也有可能是施暴的一方。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指出,欺凌加害者較易輟學、捲入打鬥、濫藥酗酒、成年後犯下刑事罪行、虐待伴侶和孩子,實乃不容輕視的問題。網媒 VOX 特此訪問多名專家,尋求防止孩子欺凌他人的建議。
日本校園欺凌史
有香港中學男生被同學剝褲凌辱,數名男生在旁嬉笑,校方指這並非欺凌,只是同學玩得過火。但有該校的學生指,該校的欺凌情況普遍,屢次投訴不果後因而轉校了事。日本的校園欺凌問題嚴重,未成年者的自殺案中,其中 3 成的原因是源自學校問題。校園欺凌除了直接毆打、還有集體無視、強迫盜竊、強迫在女同學面前自瀆,曾有將受害者迫到自殺的案例,更有部分事件是加害者親手把受害者殺死。
鄭立:回到未來 —— 別人欺負你,你不反抗,換來的絕非別人的尊重
說得坦白點,如果我說那個博士就是叮噹,主角孖田就是小雄,而他的老竇就是大雄,他老母就是靜宜,而欺負他的那個大嚿衰是技安的話,你會發覺「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根本就是多啦 A 夢真人版。請留意他最終成功的方式,就是父親終於忍不住挺身以暴力對抗欺負他的人。他用拳頭打倒了那個一直欺負他的人。別人欺負你,你就打回去,用暴力,物理對物理的,傷害對方,令對方痛苦和損失。你才能夠贏取對方把你當人看,尊重你,然後不再想要傷害你。
她被欺凌,只因來自福島
7 年前,日本東北 3 縣發生強烈地震,當時海嘯沖毀福島第一核電廠,以及 9 歲女童關根颯姬的家。她與家人移居縣外避難,但相比奪去無數性命財產的天災,更殘酷的是在轉校後承受的欺凌。早前她到紐約出席一個 311 追悼會時憶述,同學們對她進行言語攻擊,像是「因為你是來自福島的小孩」,又或是「核輻射會傳染的」,讓她想過「不如死了更好」。其實很多受災孩子甚至成人,亦有過類似的遭遇。他們不過想在新環境尋求平安,但得到的卻是口頭甚至肢體暴力。
花生、蠶豆、奶製品,因食物過敏而引發的霸凌行為
並非人人生而平等,儘管同樣四肢健全,但食物過敏者在某些情況下,生命尤其脆弱,這一點卻並非人人明白,予以體恤。不知者不罪,然而,日常生活中的不知者,不但是食物過敏者的頭號殺手,亦往往扮演著施暴者的角色。最近在美國上畫的 3D 動畫電影「比得兔(Peter Rabbit)」鬧出一個輕重不分的玩笑:比得兔向一個食物過敏者投擲黑莓,結果拋中對方嘴裡,令對方產生過敏休克。製片商 Sony picture 為此正式道歉。不過,有食物過敏者的家長認為,這反映了現實中非過敏者總是將別人的致命弱點不當一回事地拿來開玩笑。無心的惡作劇,正是食物過敏者的惡夢,而且,類似的嘲諷和杯葛行為,在天真無邪的小孩子世界尤其嚴重,亦時常因為小孩子對病情的認知匱乏,演變成更嚴重的學童霸凌事件。
陶傑:關小門說歧視
在英國,中國和香港的留學生人數超過 30 萬。但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其中 4 成中港留學生認為,在英國讀書,曾遭受過種族歧視待遇。此外還有為數相當,曾遭到暴力攻擊,但其中有 4 成,再遇到欺凌攻擊之後,不敢報警。
潘度琳:當大家都是網內人,誰還是無辜?
透過一宗悲劇,小說想說的是網絡的魔力,網絡欺凌甚至可以把一個人從懸崖邊推下去,殺人不見血。但在網中的所有人也是共犯 —— 留下不負責任的留言、對欺凌視而不見的人都責無旁貸。當我們自詡文明,卻原來一直處理不了內在日益滋長的惡念,不知不覺間使世界倒退,變得更醜陋。
紐西蘭青年自殺率高企之謎
Netflix 早前推出美集「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探討學生自殺及校園欺凌等青少年問題,旋即引起全球關注及爭議。一些專家表示憂慮,擔心年輕觀眾看完「有樣學樣」。紐西蘭政府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該劇列為 RP18 級別,禁止未成年人士獨自收看。何以當局如此著緊?因為該國的青少年自殺率,高得令人震驚。
校園欺凌中最危險的一種人
說到校園欺凌,我們輕易墮入三分法的前設,以為青少年不外乎欺凌者、被欺凌者和事不關己者三種人。事實上還有一種:既欺凌過人也曾被欺凌的矛盾角色。澳洲最新研究發現,這些身兼受害及施害角色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引致自殘行為或自殺念頭,換言之,是校園欺凌中最危險的一種人。
方俊傑:「聲之形」——請向被你幫忙的人感恩
「聲之形」原為日本長篇連載漫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也綽綽有餘,現時濃縮成兩小時片長的電影,即使已經大刀闊斧地刪走不少枝節,始終避不開有很多意思不詳的環節,或者沒頭沒尾的角色關係。
在日本,校園欺凌特別痛
日本的動漫文學電影劇集中,以「欺凌」為主題的作品多不勝數,而事實上,欺凌問題於日本小學至高中亦相當普遍。「經濟學人」指出,校園欺凌在日本情況尤其嚴重,多有遭欺凌的學生因此自殺,其由與整個社會結構及教育制度有關。
為甚麼人們總會責怪受害者?
當看到新聞上的風化案,有時我們不是譴責施暴者,而是指摘受害者,如其衣著不恰當、行為不檢點,「難怪會惹來侵犯」。這種責怪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的行為,往往會令受害者更受傷害,亦令其他人遭到侵犯時,因怯於批評而不敢指證。為何關注事件時,最終矛頭反而指向受害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