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分歧點:美軍觀察組走進延安

A+A-
1945 年毛澤東前往重慶會議前,在延安與時任美國駐華大使 Patrick J. Hurley(右三)及迪克西使團團長 I. V. Yeaton 上校(左三)會面。 圖片來源:The National Archives Catalog

延安號稱革命聖地,1935 至 1948 年間的「延安時期」,形成了日後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形式。這段時期發生不少改變中國共產黨走向的事,包括 1937 年黨中央遷至延安後,毛澤東嚴厲批評張國燾「槍指揮黨」、1942 年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等等。1945 年 7 月 22 日,當地更迎來稀客 —— 通稱「迪克西使團」(Dixie Mission)的美軍觀察組(United States Army Observation Group)受委派與中共接觸,探討美國能否與毛澤東的共產黨結盟。

隨著日軍、德軍分別在 1942 年的中途島和 1943 年的史太林格勒戰役戰敗、1944 年盟軍登陸諾曼第、美軍開始持續轟炸日本,對戰後的願景開始成為各國焦點。但在中國戰區,由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軍隊,卻在同年夏天敗陣,洛陽、長沙等重要城市落入日軍手中。1940、41 年,美國羅斯福總統決定援助中國,如 1940 年就向中國提供 2,500 萬美元軍事援助,讓中國購買 100 架 P-40 戰鷹戰機。但國軍失利,令美國不少政治領袖對蔣介石政府持保留態度,擔心美國的資金和物資會被拖進這場本來快結束的戰爭中。歷史學家 Rana Mitter 在 Forgotten Ally 一書指:「隨著日本人闖入中國中部,美國人對國民黨的信心迅速消散。」

1944 年,在延安的周恩來、朱德、謝偉思、毛澤東及葉劍英(左至右)合照。 圖片來源: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ADST)/Facebook

美國政府分析人士在 1944 年愈益相信,太平洋戰爭將以日本戰敗告終。但中國在戰後的命運未明,美國國務院擔心,重慶國民政府長期失去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聯繫,加上腐敗嚴重,未必能在戰後治理中國。美國還擔心,若蘇聯加入太平洋戰爭,戰後蘇聯的軍隊及援助將流向中共,把原本弱小的抗戰盟友,變成強大競爭對手。有鑑於此,美國政府中的「中國通」成功說服陸軍官員,派使團到延安與中共接觸及評估。7 月 22 日,由美國外交官謝偉思(John Service)及觀察組組長包瑞德(David Barrett)上校帶領的觀察組,就在延安的一支軍樂隊歡迎中,獲周恩來親自迎接。

美國聖約瑟夫大學歷史學教授 James Carter 形容,謝偉思可能是迪克西使團最關鍵的人物。謝偉思在成都出生並在中國成長,父母是傳教士,在美國接受教育後,於 1937 年以外交官身份回到中國。謝偉思很早已批評國民黨政府,其向上級提交的報告,影響了派遣使團出訪延安的決定。使團在延安待至 1947 年,但 Carter 認為,使團在抵達的 7 月到翌年 1 月這首半年時間內至為重要。他們負責評估、訪問和訓練紅軍士兵,同時亦獲得協助,將天氣報告傳送給重慶及美國方面的軍事指揮官,營救被日軍擊落的戰機機師。

謝偉思在 1944 年 6 月呈交國務院的一份報告中批評,當時的國民政府及國軍「士氣低落,普遍氣餒,充斥絕望感」、「政府和軍隊結構,正被從上而下的腐敗滲透」、「他(蔣介石)日趨自大,成為『明智』領袖的嘗試都沒有成功」。謝偉思到延安考察後,在 7 月 28 日提交的報告讚揚延安的人「有不被撃倒的決心」,稱讚當地人「士氣高昂。戰爭很切身、很真實。只有信心,沒有失敗主義,沒有厭戰情緒」。他更斷言:「我認為進一步的考究及觀察將證實,在延安觀察到的,是一場由稱職的領導人所引領、成功實行的政治及經濟整合運動」;「無法不認為,這場運動強大且成功,它背後有如此強大的動力,與人民的聯繫如此緊密,不易被扼殺。」

謝偉思的報告並沒有使美國放棄支持國民黨,但他對共產黨將獲勝的預測卻在日後實現。而他於 1944 年 10 月 11 日所呈交、一份批評蔣介石政府的備忘錄,最終外洩到國民黨手上,惹起美國國內的中國遊說團體不滿,最終謝偉思被召回華盛頓。如果美國在當時選擇進一步與中共建立關係,能否從根本塑造兩國關係,甚至影響日後世界格局?抑或日後中國的土地改革、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會證明謝偉思在延安的所見所聞,只是一場欺騙?Mitter 認為,即使謝偉思其時對共產黨人的讚賞、批評國民黨之言大多有理,但迪克西使團的問題在於兩者輕重不同。「他們以在國民黨地區長期生活的認知,來與在延安的短暫、有局限的訪問相比。」

主張美國應支持中共的謝偉思,日後成為國內「誰丟失了中國」(Who lost China)爭論的針對對象之一,更被參議員麥卡錫譴責他是共產黨人的「著名同夥和合作者」,跟其他中國通一同「出賣中國」。但謝偉思始終堅持自己的做法,並在 1971 年回顧在中國的職業生涯時稱:「如果再來一遍,我可能會做同樣的事。」

新書推介

「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歷史的靈光一閃
如何迸發香港複雜而多重的可能性?

2020 年 CUP 出版首度在香港出版的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a?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所謂的 100% 不是一個圓滿的盡頭,中間可能藏著各取所需、各執一詞的 100%,香港亦是這樣碰撞而生的。這書想捕捉的,就是歷史靈光一閃碰撞的瞬間,並把各人眼中的 100% 展開:

九龍市區的發展和規劃,原來受惠於葡萄牙人?
在越南史家眼中,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一部分?
香港接受過美國經濟援助興建村落?

最後,香港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足印?我們眼中的香港是不是 100% 的香港?就讓這本書補上我們沒有遇上的香港。

編著:CUP 媒體
書名: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插畫:麥東記
售價:港幣 148 元
ISBN:978-988-79700-6-4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