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向林鄭月娥等 11 名中港官員施加制裁,早有分析指中共會以「人質外交」(Hostage Diplomacy)作回應,抓捕自己國民來反制他國。在 8 月 10 日,警方就拘捕黎智英在內 9 男 1 女,指涉違港區國安法及串謀詐騙。其實,人質外交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中共建政時,經常使用。
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已經有「質子制度」,諸侯互送自己的孩子到盟國做人質,以防變節。中文課程就有講及「觸龍說趙太后」一文,趙國大臣觸龍說服趙威太后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往後朝代,中國皆和周邊民族以質子外交往來,據說大清開國先祖努爾哈赤也曾在明朝當質子。在西方,古希臘和羅馬也有類似的人質制度,號稱「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在 12 歲時,就被送往羅馬當人質。這種不文明的質子制度,後來也被廢棄了。
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歷史學家麥志坤,曾在學術期刊 Diplomacy & Statecraft 發表有關人質外交的研究。他認為隨著大國之間對壘更熾熱,加上大眾媒體更普及,政府一舉一動都受到輿論壓力。進入冷戰以後,人質外交以不同形態重新出現,成為重要的談判籌碼,既測試對方底蘊和談判能力,又為對方帶來龐大的心理壓力。冷戰中最嚴重的人質事件,是 1979 年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危機,66 名美國人質被挾持 444 日。中國在冷戰時期也曾以人質外交作手段,1952 年中國在邊境擊落美國戰機,俘虜 13 名機師。到 1955 年,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Dag Hammarskjold)訪華與周恩來協商,美國政府同意讓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歸國,事件才得以解決
麥志坤的研究,則集中討論 1967 年的英國人質危機。當時正值文革,香港也爆發左派六七暴動,港英政府拘捕大量左派人士,包括新華社駐香港記者薜平,並判囚兩年。事件引起中方不滿,在 7 月 21 日軟禁路透社駐華記者安東尼格雷(Anthony Grey)。但港英繼續查封左派報章,8 月 22 日數以萬計的紅衛兵因而包圍並火燒英國代辦處。中國則扣留過一批英國外交官、記者和普通公民超過兩年時間。在兩年間,雙方進行多輪談判,英國政府願意讓步,如為六七暴動的犯人減刑等,最終和平解決事件。
後來,中國與西方世界修好,人質事件也逐漸變少。可是,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法律學教授奧索夫斯基(Hari Osofsky)認為,中國的人質外交只是轉變了形態,對象由外國人,變成國內的異見者例如魏京生和王丹,成為中美關係的籌碼。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曾批評,中共人質外交既殘忍又下流,而其遺孀劉霞也一度成為中德外交的籌碼。
加州柏克萊大學歷史學博士生 Anatol Klass 認為,2012 年後的中國,作風強硬,也復辟了毛澤東年代的人質外交,例如 2018 年 12 月 10 日,中共以間諜罪逮捕前加拿大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商人斯帕弗(Michael Spavor),兩人至今仍未獲釋,外界相信是要回應孟晚舟案;2019 到 2020 年 8 月,中國又先後判處三名加拿大人死刑。當在國際社會愈來愈孤立,中共或會更常打「人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