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二次迎接新生命的媽媽,我有時也會反思自己有沒有比上次做得更好。只有一個孩子時,會很自然地全神貫注在他一個人身上,對於育兒指引會跟得比較嚴謹,也很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成為二寶媽後,最大的改變是要重新學習如何分配時間去照顧兩個孩子。
母親
|共24篇|
筆是港媽:產前產後 母親的一點小享受
我認為媽媽需要先好好照顧自己,才能開開心心的照顧孩子。準備迎接新生命時,媽媽都會先考慮嬰兒用品,甚至花盡心思去研究和比較各大牌子的優異,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需要。所以,我想推介一些為媽媽而設的日本品牌,分享自己喜歡的產品。
筆是港媽:跟嬰幼兒講故事
在探索講故事的過程,我發現有時候,父母不需要靠書本上的知識,也不一定要依靠前輩的指引,就是通過 trial and error,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教子女的方法。
筆是港媽:從餵母乳中學習相信和放手
我本身是一個習慣處理數據的人,所以奶粉餵哺其實很切合我的性格,有很多數據讓我去參考和分析,例如:每次餵的奶量、餵奶間隔和次數、換尿片的次數等。而母乳餵哺是以嬰兒為主導,講求母嬰合作和建立默契,沒有太多確實的數據參考,這種抽象的關係令我經歷了好幾週的迷茫。於是,我為自己安排了三個適應階段。
筆是港媽:Barbie 電影 —— 母女的故事
女導演 Greta Gerwig 聯同「婚姻故事」的 Noah Baumbach 悉心將 Barbie 搬上大銀幕,改變了觀眾對 Barbie 花瓶的印象。如果以為這部是單純的音樂喜劇而不看,你會錯過一些令人反思的情節。雖然反父權被視為是這電影的主軸,但還有一個被忽略的議題 —— 母女關係,也是導演拍 Barbie 的初衷。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照顧低出生體重兒
女兒終於順利出生,但體重只有 2,330 克,因為低於 2,500 克,被列為低出生體重兒而需要密切醫療監察。經醫生診斷後,幸運地一切正常,只需要主力增重。然而,女兒始終體重過低,體溫調節上會比較差,需要用電板、戴小帽子和毛巾等來額外保暖。即使屬於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後第三日需要開始由媽媽親自主力照顧,每天早上都會有兒科醫生診察,有問題也可以隨時請教助產師。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產後護理服務
離開醫院當天,我就立即前往這家護理酒店,直到女兒足兩個月才回家。在酒店生活這段時間,助產師每天都會跟進我身體的康復進度,也會不停幫助和指導我各種育兒技巧。最重要是,我可以隨時暫托女兒於嬰兒房,不但晚間能夠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日間有時更可以外出散步。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產後的醫院生活
一般而言,自然生產的媽媽需要住院約 5 至 7 日,而剖腹產則約 8 至 10 日。剖腹產媽媽的最大挑戰是手術後的康復,日本媽媽會用「地獄痛」來形容剖腹產後的子宮收縮和落地走路練習的痛楚。本著上胎剖腹產的經驗,我還自以為自己應該應付有餘,最後卻發現醫院的產後育兒訓練極辛苦!
筆是港媽:土耳其港媽之生活態度
蘇怡是我的中學同學。大學時,她到土耳其當交換生,認識了土耳其老公巴巴羅斯。當她決定嫁到土耳其時,我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同一時間,要離開親人、熟悉的生活圈子和土生土長的家,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建立新的生活模式和朋友圈,並要融入一個與自己差異較大的文化,真的不容易。加上兒子的出生,蘇怡也要面對教兒子的方式和語言學習的抉擇。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懷孕確認與產檢
生小孩的日文是「出産」,跟中文有點相似。我們的第一個小孩是在香港出世,所以在日本生第二胎就要重新認識所有程序。即使是第二胎,始終身在異地又不懂日語,還是有點緊張。這次在日分娩的經歷,無論在產檢、懷孕與生產過程,還是產後護理上都跟香港的經歷不同。就讓我在這裡分享一下當中的分別吧!
筆是港媽:日本媽媽的選擇 —— 全職媽媽 vs 在職媽媽
在日本,情況有點相反,大部分媽媽生產後會選擇做家庭主婦。屬於少數的在職媽媽的壓力未必是來自人言,更多是偏向社會環境和制度下引申出來的不便。無論學校、課外活動、醫療機構等,都會預設媽媽可以隨時接送孩子。若果媽媽要工作,真的會分身不暇。因此,她們大多有長輩幫忙照顧小孩或小孩已經夠年歲可以照顧自己。
筆是港媽:日式嬰幼兒加固
當年來日本面對第一個育兒難題,就是為嬰幼兒加固,即最常聽的傳統餵食物糊和 BLW(Baby-Leading Weaning)。那時的我還不太懂煮食,對於準備幼兒加固,實在充滿壓力。來日本前,我買了幾本香港和台灣的加固書,發現兩地與日本的蔬果相似而不相同。
筆是港媽:早產媽媽的心路歷程分享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當爸媽,累積足夠的經驗後,你就能成為熟手。」未當媽媽以前,我一直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不需要刻意上新手爸媽的課程,但原來照顧初生嬰兒比想像中難。
紀浩基:「晚安媽咪」—— 兩種人生取向的解讀
導演 Matt Sobel 今年推出的驚慄片「晚安媽咪」,是重拍 2014 年奧地利同名電影,由「海嘯奇蹟」、「戴安娜」的娜奧美屈絲(Naomi Watts)主演。故事講述孿生兄弟在父母離婚後,父親送他們到身為演員的母親家後之驚慄故事。
【愛在左右】Ways Out —— 她和它的第二次機會
廚餘的終點站不一定是堆填區,三個女孩為它們找到了新出路。
【烏克蘭戰爭】戰亂下的早產潮
世上最溫暖最安全的地方應該是母胎裡,不過對妊娠期間的烏克蘭母親們來說,外面的世界並不安全。戰爭期間,準媽媽們苦於在逃離國家或留下安胎之間作抉擇,對人身安全的擔憂及壓力,使嬰兒早產數字顯著增加。
陶傑:中國現代散文典範欣賞
徐州事件會觸動所有女性的底線,尤其在 21 世紀。不但侵犯人權,而且與伊斯蘭國、塔利班的手段相比,更為殘酷。文學家感情豐富,即刻為文控訴,嚴歌苓這一篇作品,字字血淚,應該由香港教育局向全港中學生推薦,列為中國語文教材。
從伊斯坦堡到安卡拉,維吾爾母親尋親之路
3 月 8 日國際婦女節已過去兩個多星期,不過對幾名身處土耳其的維吾爾母親來說,婦女節或許才剛結束,而她們的權益尚待更多關注。皆因這五位母親在婦女節當日從伊斯坦堡徒步出發,上週三抵達首都安卡拉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大樓,爭取土耳其政府協助尋找她們在中國失蹤的孩子。
紅眼:「為了你好」與「都是你害的」情感勒索 ——「那一夜:我母親是殺人犯」
「為了你好」與「都是你害的」,是塵世間最難聽亦最自私的情感勒索,卻總是對著愈親近的人愈容易宣之於口。當你發現自己原來已經衝口而出,那就意味著曾經的親近想像,早就變得疏遠。
尼日利亞母親的 WhatsApp 病
從地理到文化,香港與尼日利亞相距十萬八千里。不過,當智能手機及平價上網服務在數年前於當地普及,尼國男女開始與我們面對同一種煩惱 —— 母親們從科技盲變成低頭族,看 WhatsApp 比看電視還多,更熱衷轉發各樣假新聞。成年子女不勝其煩,勸過罵過無視過,媽媽卻始終如一,不少人掙扎甚久,最終決定「愛你所以封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