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

|共46篇|

紳士大哥:落後社會才會講 顧客永遠是對的

在背後嘲笑顧客,今時今日這種服務態度固然不應該,但亞洲人喜歡說的「顧客永遠是對的」,卻未必能夠套用到西方國家。這正是很多人由香港移居到英國之後,其中一個非常不適應的地方,甚至有些人,會因為從事服務行業的西方人沒有給予亞洲式的「尊重」,而感覺被歧視。

筆是港媽:土耳其港媽之生活態度

蘇怡是我的中學同學。大學時,她到土耳其當交換生,認識了土耳其老公巴巴羅斯。當她決定嫁到土耳其時,我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同一時間,要離開親人、熟悉的生活圈子和土生土長的家,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建立新的生活模式和朋友圈,並要融入一個與自己差異較大的文化,真的不容易。加上兒子的出生,蘇怡也要面對教兒子的方式和語言學習的抉擇。

60 年代,英國的非洲兒童寄養潮

電影「流水落花」以香港作為背景,講述一對夫婦與 7 位寄養孩子之間的故事。現實中,外國有許多類似故事,英國有多年寄養家庭歷史,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從 1950 年代起,大批非洲父母把孩子寄養在英國白人藍領家庭。到底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

林喜兒:Emily in Paris —— 眾人的法國夢?

要數近日的熱門劇集,必然是 Emily in Paris。雖然評論似乎是一面倒地罵,欣賞的依然大有人在,這種 Rom-com 浪漫喜劇從來就是難以抗拒,都是輕輕鬆鬆甜甜哋。特別是在疫症大流行下,很多人需要逃離、需要發夢,此劇就完全正中下懷。

香港的自助餐,在台灣叫「吃到飽」

這種東西,在台灣不叫自助餐,叫作「吃到飽」。不論是港式的火鍋放題、雞煲放題、日式放題,或者西方自助餐,一概叫作「吃到飽」,不是自助餐。想請人吃好一點,就說請對方去吃到飽,不要說請吃自助餐。在台灣,請人吃自助餐,跟你在香港請人食大家樂差不多。

鄭立:在台灣煮食最好用樽裝或桶裝水

如果在日本的話,就索性打開水喉飲水;但去中國的話,只要負擔得起,便任何時候都會用桶裝水。在香港人的世界觀裡,愈文明的社會,自來水的水質就應該愈高。而在香港人印象中,台灣的水準應該和香港相近吧?所以自然地,就會想要打開水喉來煮食和飲用吧?不,不要。

鄭立:在台灣,機車既是人,也是車

在台灣,機車這種東西,像「鐵甲威龍」一樣是人與機器的合體,他有時是人,有時是車,騎著機車的人有時會把自己視為一個移動比較快的行人。聽起來有點玄?其實不玄,你只要這樣想,行人會做的事情,騎著機車的人還是會做的,你就懂了。

林宇:「Chinese = Money」的歐洲市場

我不會說整個歐洲的人都如我所遭遇的貪錢,反而都像一個光譜有其寬廣的不同程度,非黑即白的論斷太過幼稚,就如把歐洲人想像成純粹的美好優秀就太天真,沒經驗之下被劏出一頸血有何奇哉?就當作崇洋根性發難,眼見有了奴役金髮碧眼的外國人機會到來,付個表演費總算有價有市吧。

東南亞華人過豬年,穆斯林會否感到冒犯?

在以穆斯林為主的馬來西亞和印尼,當地少數的華人社群慶祝豬年時有否遇阻撓?有華人觀察指出,部分穆斯林確實不抗拒豬年裝飾,甚至有穆斯林售賣豬形圖案藝術品,但整體社會氣氛依然壓抑,以致公開佈置豬年裝飾,不時成為當地華人報章大肆報道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