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社會,香港人到外地生活,難免會在意其他人的目光。英國雖然是文明人的國度,但排外卻是真實存在,這篇文章就略寫我最近在英國見識到的兩件怪事。
文化差異
|共46篇|
紳士大哥:落後社會才會講 顧客永遠是對的
在背後嘲笑顧客,今時今日這種服務態度固然不應該,但亞洲人喜歡說的「顧客永遠是對的」,卻未必能夠套用到西方國家。這正是很多人由香港移居到英國之後,其中一個非常不適應的地方,甚至有些人,會因為從事服務行業的西方人沒有給予亞洲式的「尊重」,而感覺被歧視。
呂嘉俊:招呼遊客的餐廳特別難做?
大家都有看新聞,自從通關後,香港好些餐廳成為遊客光顧的名店,店員或者手忙腳亂,店主可能跟遊客在溝通上有誤會,繼而發生衝突。做遊客生意的餐廳從來不易為,你不能用現有思維去經營。
筆是港媽:土耳其港媽之生活態度
蘇怡是我的中學同學。大學時,她到土耳其當交換生,認識了土耳其老公巴巴羅斯。當她決定嫁到土耳其時,我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同一時間,要離開親人、熟悉的生活圈子和土生土長的家,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建立新的生活模式和朋友圈,並要融入一個與自己差異較大的文化,真的不容易。加上兒子的出生,蘇怡也要面對教兒子的方式和語言學習的抉擇。
60 年代,英國的非洲兒童寄養潮
電影「流水落花」以香港作為背景,講述一對夫婦與 7 位寄養孩子之間的故事。現實中,外國有許多類似故事,英國有多年寄養家庭歷史,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從 1950 年代起,大批非洲父母把孩子寄養在英國白人藍領家庭。到底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
茶里:台灣人總說,我們台灣很小
每一次只要在台灣人面前提及「台灣真的很大欸」,他們的反應一定是瞪大雙眼,回你一句「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說」,屢試不爽。
走進英國精品卡店,以筆觸來一場心對心的慢活溝通
若然我在網絡世界上的痕跡有一天被刪除掉,我希望那些收過我寫的卡的人都會記得,曾經有那麼一個人真真切切地在這世界存在過。
茶里:5 件我住在台灣後才知道的事情
實際居住 3 年後,台灣讓我意想不到的地方還有很多,今天就來說說最讓我感到有趣的 5 件事吧。
廖康宇:我的印度男友 ——「港產片」的一個新嘗試(含劇透)
在男女主角的加持下,「我的印度男友」不失為一套勉強合格的消遣之作,亦是筆者樂見、「港產片」的一個新嘗試。
陶傑:生與義
瘟毒肆虐全球之際,2,500 名英國平民竟然參與一個「自願染疫」的計劃,以便協助政府展開新冠病毒的研究。
林喜兒:Emily in Paris —— 眾人的法國夢?
要數近日的熱門劇集,必然是 Emily in Paris。雖然評論似乎是一面倒地罵,欣賞的依然大有人在,這種 Rom-com 浪漫喜劇從來就是難以抗拒,都是輕輕鬆鬆甜甜哋。特別是在疫症大流行下,很多人需要逃離、需要發夢,此劇就完全正中下懷。
香港的自助餐,在台灣叫「吃到飽」
這種東西,在台灣不叫自助餐,叫作「吃到飽」。不論是港式的火鍋放題、雞煲放題、日式放題,或者西方自助餐,一概叫作「吃到飽」,不是自助餐。想請人吃好一點,就說請對方去吃到飽,不要說請吃自助餐。在台灣,請人吃自助餐,跟你在香港請人食大家樂差不多。
臺灣的沙茶醬是否沙爹醬?
台灣是個火鍋大國,有很多火鍋店,到處都是一人火鍋。不過台灣吃火鍋的習慣,與香港有很多不同之處,當然食材也有很多的不同。那當然吧?火鍋這種東西就是吃本地材料,哪怕是你自己在家打也一樣。
鄭立:在台灣煮食最好用樽裝或桶裝水
如果在日本的話,就索性打開水喉飲水;但去中國的話,只要負擔得起,便任何時候都會用桶裝水。在香港人的世界觀裡,愈文明的社會,自來水的水質就應該愈高。而在香港人印象中,台灣的水準應該和香港相近吧?所以自然地,就會想要打開水喉來煮食和飲用吧?不,不要。
鄭立:在台灣,機車既是人,也是車
在台灣,機車這種東西,像「鐵甲威龍」一樣是人與機器的合體,他有時是人,有時是車,騎著機車的人有時會把自己視為一個移動比較快的行人。聽起來有點玄?其實不玄,你只要這樣想,行人會做的事情,騎著機車的人還是會做的,你就懂了。
鄭立:香港人在台灣,第一件事就是要學過馬路
記著一件事:紅燈,代表你一定不能過,你有很大機會被撞;綠燈,就代表你可以「在很小心的情況下過」,你有略低於紅燈的機會被撞,即是說你還是有很大機會被撞。
廖康宇:關於移民
筆者在 17 年決定去英國的時候,以為離開就可以放下香港的人和事,從此眼不見為乾淨。但在當地兩年有多,我很難回憶起香港有哪一件大事我不是感同身受,可以自覺事不關己。
林宇:「Chinese = Money」的歐洲市場
我不會說整個歐洲的人都如我所遭遇的貪錢,反而都像一個光譜有其寬廣的不同程度,非黑即白的論斷太過幼稚,就如把歐洲人想像成純粹的美好優秀就太天真,沒經驗之下被劏出一頸血有何奇哉?就當作崇洋根性發難,眼見有了奴役金髮碧眼的外國人機會到來,付個表演費總算有價有市吧。
陶傑:巴黎聖母院和中國騙子
巴黎聖母院大火期間,中國網絡除了歡呼天譴、贊同上帝隔世降天火懲罰火燒圓明園之罪惡,還有一條籌款短訊流行。不幸此一短訊在中國網絡喧嘩之中,又迅速被識穿為詐騙。
東南亞華人過豬年,穆斯林會否感到冒犯?
在以穆斯林為主的馬來西亞和印尼,當地少數的華人社群慶祝豬年時有否遇阻撓?有華人觀察指出,部分穆斯林確實不抗拒豬年裝飾,甚至有穆斯林售賣豬形圖案藝術品,但整體社會氣氛依然壓抑,以致公開佈置豬年裝飾,不時成為當地華人報章大肆報道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