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生活成本不低,所謂「慳得一蚊得一蚊」,認識不少港人來到加拿大後,工作收入大打折扣,自然要發揮「師奶」、「婆仔」本色,想盡辦法「慳」!故此,我和身邊的朋友也漸漸在加拿大搜羅二手物品,發現了一個新天地。
稅項
|共15篇|
Ryan Fung:為何白宮要加重「企業回購稅」?
美國總統拜登在國情咨文中提出加重「回購稅」,擬向對企業股票回購大幅上調,由徵收 1% 一口氣增至 4% 稅,隨即惹起商界爭議。因為在投資市場不景氣之下,資金難覓出路,很多企業就選擇調動資金做「回購」,實現「避稅」和「托價」效果。現在政府增加回購門檻,也是值得關注。
施彼理:民主政治與政策擺動
近來有個不知道是否準確的印象:不少香港人來英定居或者在英國置業的時候,都會做好功課,了解現行的稅務和規管條例。然而,似乎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英國的規例較常變,不像香港那般穩定。
ExplainerHK:立法會秘書處香港政府歷年稅收
要查找香港的數據資料,除了統計處及各個政府行政部門,立法會秘書處也有公佈不同數據可供參考。這次就看看立法會秘書處的資料研究組,如何用圖表去表示香港政府歷年稅收的組成部分及走向。
美國城鄉大遷徙,高山與沙漠州成獨角獸孕育地
為何新興產業在地方興起?因為創投家正在地方尋求新的投資目標。
英國增加國民保健稅:一場稅收正義之爭
9 月初,英國首相約翰遜正式宣佈,由於英國國民保健服務不勝負荷,將在 2022 年開始,把薪資稅和股息稅分別調高 1.25%,憑此每年徵收額外 120 億英鎊以作支援。可是,加稅的決定引起極大爭議,有保守黨黨友批評他違背當初不加稅的競選承諾,不少學者亦砲轟加稅對一般打工仔,尤其對年輕一代極為不公。
程總裁:「共同富裕」雷厲風行,只是全球公平議題下一幀風景?
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過去主張「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上半部分大致上完成,但在中國政府眼中,「社會道德」明顯未有主導財產再分配達致共同富裕,所以下一步是雷厲風行地讓富人、大企業付鈔。
為保本地影業,西班牙向 Netflix 徵稅
大型串流平台已成功紮根全球各地,觀眾雖有更多選擇,卻直接威脅傳統影視行業生態,尤其苦了獨立製片人。為保護本土產業,西班牙政府正準備立法,對 Netflix 等串流平台龍頭徵收 5% 稅,以回饋當地影業,務求令地方影視行業繼續百花齊放。
不去教會,仍要納「教會稅」?
根據舊約聖經,教徒需要作出「十一奉獻」,把 10 分 1 的收成給予教會。後來,信徒可將奉獻「外判」予政府執行。在很多歐洲國家,當局會向所有宗教組織的註冊成員徵收所謂的「教會稅」。但不說不知,此稅至今仍在,連不信神者也在交,唯獨冰島人能「逃過」。
消費稅加徵在即,日本人未準備好?
事隔 5 年,日本將於 10 月 1 日再度調高消費稅,由現時的 8% 增至 10%,買賣雙方致力將打擊減至最低。百貨公司提早發售冬季用品,電器店亦增存 4K 電視機等貴價商品應付需求。但從政界、工商界甚至國外,仍有大量問題尚未解決。距離「死線」不足一個月,準備功夫還來得及嗎?
澳洲新一代養上一代,但薪金何其多?
澳洲經濟增長緩慢,人口老化、氣候危機等問題迫在眉睫,但這些重擔卻主要落在年輕人身上。澳洲人過往每一代都享有比以前更高的生活水平,唯獨這一代面臨落後風險。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有專文直指,澳洲新一代的壓力乃基於經濟及人口結構急劇變化,國家政策亦令新一代要負擔上一代退休費用。
終極走數:Amazon 棄建紐約新總部,與 0 課稅的關係
常人估計,富可敵國的 Amazon 每年應該為美國庫房進貢天文數字的稅金。但是,近日有調查報告披露,原來 Amazon 成功「走數」,在 2018 年需要向美國聯儲局繳交的稅額,是 0。與此同時,獲得等同免稅待遇的 Amazon 剛好在上週宣佈,正式推翻去年年底的承諾,放棄在紐約市興建第二總部(HQ2)的計劃。原來 Amazon 不用交稅和興建第二總部,「走數」和「甩底」兩件事之間,跟他們的如意算盤有著密切關係。
石 Sir:英國交稅交到窮(二)
上次談到在英國的工作收入,先被扣了入息稅、國民保險等一大筆。英國日常生活中,其實還有不少其他稅項難以避免。
石 Sir:英國交稅交到窮(一)
移居英國之前,已聽說過英國稅重。上個稅季,我在英國日子不久,工作才那一陣子沒幾多收入,交稅的事煩不著我,沒幾多感覺。4 月 6 日後,新稅季開始,我就不得不計算一下今年得交多少稅,總算感受得到交稅到底有多重。
哥本哈根之健康此中尋
香港人的不快樂舉世聞名,美國民調中心蓋洛普最近發表的年度調查報告指出,香港的快樂指數在全球 55 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尾 7,連健康指數亦曾淪為亞太區最差。想反思為何香港會成為既不快樂又不健康的地區,或想找個羨慕對象?且看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長期位居聯合國幸福指數排名高處,是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倡議中的星級模範之一。該市衛生局局長 Katrine Schjønning 說,過去 10 年來,哥本哈根的健康政策非常出色,「我們之所以會提到 10 年,因為要改變公共衛生,你需要長遠的眼光。」如何改變?以下是哥本哈根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