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動市場及經濟增長回勇,但不少民調顯示,民眾普遍依然認為經濟低迷、物價高企。有些人或會歸咎於通脹;然而,去年 6 月物價指數雖較前一年上漲 9.1%,達至 40 年來最高,但到了今年 9 月,價格比前 12 個月上升僅 3.7%。專家指出,通脹正在放緩,但價格並未回落,而且將難以回復過往水平。
物價
|共27篇|
中產消費者,如何應對生活成本危機?
自疫情大流行和俄烏戰爭以來,英國物價持續飆升。央行為抑制通脹,在 21 個月內加息 14 次,按揭利率更升至 2008 年以來最高。這尤其削弱中產階級的消費力,使其改變消費模式,促使零售和服務業作出應變。
Taylor Swift、Beyoncé 的「巡演通脹」是真的嗎?
今年 5 月,美國樂壇天后 Beyoncé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巡迴演唱會,瑞典的酒店價格隨即飆升,5 月該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達到 9.7%,高於預期。當地一位經濟學家戲稱「Beyoncé 要負責」,巨星巡演和娛樂文化真的能刺激通貨膨脹嗎?
對通脹達 90% 的阿根廷而言,贏世界盃有何意義?
阿根廷贏得世界盃,為球王美斯圓夢之餘,原來對這個面臨嚴重經濟危機、物價失控飛漲的國家而言,也是一個讓國民對未來重拾信心的機會。
經濟學家如何判斷通脹有否好轉?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最新公佈,10 月物價較去年同期上漲 7.7%,比 9 月的 8.2% 輕微回落;而 9 至 10 月價格上漲跟上月同為 0.4%。美聯儲自 3 月起大幅加息控制通脹,長遠目標是讓通脹水平維持在每年大約 2% 以免通貨緊縮;但決策者是如何判斷甚麼水平的通脹為理想?
在全球大滯脹時代:日本的超低通脹之謎
俄烏戰爭爆發,令全球經濟愈趨不明朗,同時大大推高全球物價,花旗銀行日前更新英國通脹預測,該國 1 月份的通脹率或將達到 18.6%,是近半世紀以來最高。不過,亞洲第二大經濟體、香港人熟悉的日本,通脹水平遠遠跑輸其他主要大國,在 7 月份維持 2.4%,而且數字已經高於目標。萊比錫大學經濟學教授 Gunther Schnabl 就在學術平台「東亞論壇」拆解箇中原因。
紳士大哥:牛油戰爭擊中英國新移民內心軟肋
早陣子的「牛油戰爭」原本只是親中媒體藉故炒作,以 1 公斤裝牛油混淆視聽,誤導英國物價高得離譜。如此無水準的報道,立即就被揭穿當中謬誤,但此也觸動了一眾移英港人的神經,紛紛羅列在外地生活開銷低廉的證據,並隨之順道炫耀英國生活的美好。如此一來,又演變成移英派和留港派的爭論,雙方各有主張、據理力爭,但這種爭拗的背後,最大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Moyahsi:物罕不一定會貴
目前為止,許多 NFT 價值論都是基於「物以罕為貴」的原則,尤其結合了加密貨幣的區塊鏈技術,使每一個 NFT 都有獨特的編號,可以視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然而「物罕」只是「貴」的其中一個條件,還不是必要條件,更不要以為是充分條件。這個世界有許多東西都很罕有,但不代表一定擁有高價值。
呂嘉俊:「港產」腐竹何去何從
做一塊好腐竹,利錢低,工序卻頗多。先要將黃豆烘乾,打走豆殼,將黃豆肉浸數小時,用石磨磨成漿。之後以木糠生火燒熱鍋爐,爐上放不鏽鋼鑊,注入豆漿煲熟。因豆漿面層接觸到冷空氣,形成薄膜,師傅用竹枝挑起薄膜,晾在竹架上。
向阿根廷人學習,與通脹共存之法
供應鏈緊張、龐大紓困支出加上烏克蘭戰爭,導致全球各地通脹飆升,從日韓到歐美,家家戶戶都叫苦連天。唯獨在阿根廷,民眾卻淡定得多。對他們來說,物價高企並非新常態,而是幾十年來的老習慣。面對全球第二高的通脹率,當地人已從震驚變成麻木,在「捱貴貨」這方面,更是自有一套對策。
張樂芹:「外防輸入」易破功 社區抗疫更重要
第五波疫情迫在眉睫,「疫苗氣泡」措施或許無可避免。打完針才能進入食肆或公眾場所,雖然對許多老人家來說難以接受,但疫苗可能的確是社會最重要的抗疫屏障。
法國人為何害怕法包加價?
不少法國家庭近日為小麥成本上升而擔心,憂慮連帶生活中離不開的法包價格也可能會因此上升。長久以來,許多法國人都會將法包定價視為該國經濟健康的指標,而且在經濟欠佳時期仍要為日常基本飲食付出更多金錢,令當地家庭負擔更重。
陶傑:貨車司機引發的全球蝴蝶效應
英國貨車司機短缺,蝴蝶效應,引起全球化連接的隱憂,不但與歐洲有關,也牽引到香港和中國。
南韓物價飆升,「元凶」竟是熱浪?
港人久未訪韓,想念的除了風光名勝,還有既地道又便宜的韓式料理。但今時不同往日,現時在首爾街頭吃碗水冷麵,也要花約 70 港元。事實上,南韓通脹持續惡化已久,消費物價指數連續第 4 個月上升逾 2%。這除了歸咎於國際燃油價格,熱浪來襲竟也是另一「幕後黑手」。
陶傑:過熱的泡沫化
今年 2 月,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言:今年美國全年經濟增長 3.7%。7 月 1 日,國會預測增加了一倍,美國今年增長會是 7.4%。英格蘭銀行同樣也調高了英國經濟增長預測。副作用當然是通脹。
窮人的哀歌:停滯性通貨膨脹
在太平時期,普羅百姓面對通貨膨脹已經叫苦連天,如果再碰上經濟不景氣,失業高企,更加是百上加斤。很多時候,經濟衰退會令通脹放緩,甚至造成通縮。可是在個別情況下,經濟停滯會遇上瘋狂通脹,這個現象名為「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簡稱滯脹,近月就有專家警告全球各地可能進入滯脹時期。
為何瑞士物價高?
「經濟學人」較早前公佈全球生活成本最貴城市排名,香港繼續成為最貴城市之外,今年瑞士蘇黎世及法國巴黎亦成為榜首。瑞士的蘇黎世與日內瓦,物價同樣一直「傲視全球」。香港人或多或少明白本地生活成本高企的原因,那麼,瑞士的生活成本為何又居高不下?
安倍經濟學即將失靈?
日本今年 3 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扣除生鮮食品,綜合指數比去年同月上升 0.4%,與 2 月的 0.6% 相比,升幅又顯趨緩;另一方面,扣除物價影響,跟去年同月相比,4 月的實質工資減少了 1%。現狀看來,薪資的增長幅度仍較物價上升緩慢。這意味著,安倍經濟學距離成功還很遙遠。
「把冷氣機帶回家就成金」古巴人也要四出「爆買」?
港珠澳大橋啟用,東涌成為另類香港熱門旅遊景點,被遊客逼爆。地球另一端的海地首都太子港,類似事情亦正在發生。隨著古巴政府 5 年前取消出境許可證制度以來,愈來愈多古巴人出外旅遊,而鄰近的海地、墨西哥正是古巴人的旅遊熱點。然而,他們「旅遊」的目的,似乎是購買當地民生用品。
石 Sir:英國交稅交到窮(二)
上次談到在英國的工作收入,先被扣了入息稅、國民保險等一大筆。英國日常生活中,其實還有不少其他稅項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