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Midjourney 到 ChatGPT,AI 生成工具成為全球熱話,吸引大量創投資金湧至。這股潮流也間接改變矽谷的面貌,一個集結 AI 界專才的三藩市小社區,如今被改稱為「腦谷」(Cerebral Valley),正集體想像人類科技的未來。
矽谷
|共33篇|
美股金融危機:矽谷銀行到底發生甚麼事?
美國矽谷銀行(SVB Financial)3 月 9 日宣佈計劃集資 17.5 億美元(約 136.5 億港元),包括發行 12.5 億美元新股及 5 億美元債務證券。消息拖累其股價在常規交易時段下跌 60%,收報 106.04 美元,更在盤後交易繼續暴跌;10 日,加州金融保障及創新局(DFPI)宣佈關閉銀行,並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存款。矽谷銀行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對亞洲股市影響如何?
2022,矽谷夢滅?
美國科技界蓬勃發展多年,再遇疫症迫使全人類上網,造就行業爆炸式增長。但如今蘋果及 Meta 的估值急降,多間企業大規模裁員或暫停招聘。再者,聯儲局屢屢加息,民眾對科技龍頭的好感減退,這令不少人開始質疑,矽谷的黃金年代是否已到盡頭。英國「衛報」就此請教多位專家,答案卻難一言以蔽之。
美國城鄉大遷徙,高山與沙漠州成獨角獸孕育地
為何新興產業在地方興起?因為創投家正在地方尋求新的投資目標。
Tesla、Google 搶進駐,德州將成下一個矽谷?
如今,孕育新興產業的「搖籃」,也在德州相繼誕生。
【歐洲矽谷】瑞典如何成為初創搖籃?
這邊廂政府推電子消費券,那邊廂特首就表示「慣用現金」,本港的創科發展有多進步,一目瞭然。放眼世界,有些地方則高瞻遠矚,瑞典更是當中的佼佼者,甚至被喻為「歐洲矽谷」,Spotify、Skype 和 Klarna 等科技龍頭均為當地產物。業內多名行政總裁及創業投資者認為,家用電腦普及和早期投資網絡發展,令首都斯德哥爾摩得以成為初創公司的搖籃。
中國稱霸綠能市場,肥了創投卻害到新創?
中國在擴大太陽能發電規模方面的成功,以及風力和電動車電池成本的降低,為綠能新創公司的新一輪投資奠定了基礎,這種投資被稱為「綠能科技 2.0」。
比爾蓋茨跟貝佐斯一起發展綠能,會成功嗎?
根據羅兵咸永道(PwC)的數據,2006 年至 2011 年,創投在綠能科技的 250 億美元投資損失了約一半,導致他們將投資轉向無須大筆資金就能迅速成長的 App、軟件和 AI 的開發者。
再見矽谷:科技公司何以轉移陣地,逃離加州?
自從 1938 年,惠普(HP)兩名創辦人在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一間車庫創業後,矽谷從來都是雲集頂尖科技企業及人材之地。不過,甲骨文公司及從惠普分拆出來的慧與科技(HPE)接連宣佈,將把總部遷往德州,Tesla 創辦人 Elon Musk 亦表示經已移居當地。這波「出矽谷記」到底因何而起?
矽谷富豪逃難首選:紐西蘭
紐西蘭前總理 John Key 表示:「如果有人擔心世界末日,他一定會選擇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以及環境最安全的地方,打開地圖一看,非紐西蘭莫屬。紐西蘭一向被譽為南極之前的最後一個巴士站,我聼很多人説過,如果天塌下來,他們都希望自己在紐西蘭有一間容身之所。」
林喜兒:「矽谷群英」最終回 —— 站在道德這一邊
今年 HBO 另一齣曲終人散的長壽劇集,「矽谷群英」(Silicon Valley)可能不是最主流,卻有其 niche market。除了「毒男」,單純的「mean 精」 ,對於這齣笑盡矽谷企業文化、影射科技龍頭 CEO 的喜劇也會愛不釋手。因為即使不諳科技,甚至有時對於劇情提到的一些技術摸不著頭腦,卻依然會被那些無聊抵死、賤格嘲諷擊中要害。當然美劇的成功之處正是劇本的嚴謹,寫矽谷的人和事可不是亂來,相信行內人會看得更滋味。
社會信用體系蔓延美國,矽谷推波助瀾?
中國推行社會信用系統,說要讓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美其名推動公民改善操守,但評分標準全由政府制定,變相藉監控及分數操縱人民。這套「專制主義」的體系令很多西方人也感不安,資深科技專欄作家兼記者 Mike Elgan 近日更指,類似系統正在美國發展,而且官商兩邊均有參與。
趁杜林普之亂搶人才,加拿大誓言構築新「楓谷」
雖然杜林普的長城高牆的目的是為了擋住來自南方的移民,但他肯定沒想到,自家的人才正大量流失到北方鄰居家裡。
科技園區與路邊攤,必然對立?
美國的加州灣區,以及有「印度矽谷」之稱的班加羅爾,分別是世界第三、第二大人口國家的科企重鎮。在科技水平愈高的城市,城市內的貧窮和基層生活愈是被人忽視,甚至受到嚴重壓迫。譬如樓價高不可攀的加洲灣區,屬於全美國最昂貴的地區之一,當地低收入人士早已流離失所;至於班加羅爾,住房成本亦急劇增加,大量土地被用來開發新的科技園區和豪宅,在班加羅爾東鄰的馬拉泰哈利,附近一個貧民窟的 5,000 多名居民,最近便受到驅逐威脅。
速度與開放,「日本一」企業突破驕傲的創新之道
提到日本企業,腦海浮現的關鍵字多半是「百年」、「職人」、「傳統」、「堅持」等,很難與「創新」畫上等號。但隨著時代轉動愈來愈快,即便像松下這樣重量級的企業,也必須想盡辦法有所突破。
歐洲科創企業,為何跑輸中美?
科創行業的龍頭公司,逐漸以美國和中國企業為大多數,市值遠遠拋離歐洲同行。就此局面,財經記者 John Detrixhe 歸納出三個層面的因素:資金、經驗和歸屬感。
林喜兒:Silicon Valley —— 宅男與科技教主的對決
來到第 5 季依然保持水準的劇集不多,剛剛完了第 5 季的 Silicon Valley(「矽谷群英」)是其中之一。雖然從沒得過艾美或金球獎的大獎項,但其實比屢獲最佳喜劇獎的 Veep 更實至名歸。
松下、海爾的家電轉型革命
2025 年,你家的雪櫃、電視、風扇、冷氣機會是甚麼樣子?這是全球家電大廠都在思考的問題。今年 3 月,日本家電大廠松下選在成立一百周年紀念日的前一週,宣佈與位於美國矽谷的日系創投 Scrum Ventures 攜手,成立合資公司 BeeEdge。目的就是要引入矽谷的創新活力,促進傳統家電轉型。
科研學習要在道德課之後?
矽谷曾有一信條:「先建構,再求原諒」重點旨在快及有創見,往後有甚麼問題才補救,但在建構時沒有考慮周全,往後的麻煩愈來愈多。因科技不只是單純一個新技術出現,更影響不同的道德倫理層面,所以美國各大學正打算先從行業未來人才著手,設立類似於醫學倫理的電腦科學道德倫理課程,以改善科技所牽涉的道德難題。
自信小子玩過頭?GoPro 從衝浪潮牌衝進海底
曾經是矽谷最被看好的穿戴式裝置先驅,創下 20 年來最大消費電子品牌 IPO 記錄,短短 5 年間卻落入營業額衰退 4 成,被迫大舉裁員的命運,股價更從最高近 87 美元跌落到現在剩下淒慘的 6 美元。極限運動玩家必備潮牌 GoPro,為何從浪頭跌落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