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

|共39篇|

人來我走:德州湧入移居者,本地家庭遷別處

德州近年成為美國人以至大公司的新家園,尤其令矽谷所在的加州「人財兩失」。光在去年就有逾 10 萬加州人遷往德州,科技巨擘甲骨文、Tesla、Google 以至其他行業龍頭亦爭相進駐。不過,較為相宜的地產市場、政治氣氛和工作機會等吸引落戶的條件,也使一些德州家庭不得不走,甚至反過來搬到加州。

阿爾特曼回歸了,OpenAI 發展卻有根本變化

OpenAI 經歷一星期峰迴路轉的劇變,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被解僱數日後,在近乎全體員工簇擁下強勢回歸。有如一場流產的政變,一切看似復常,但眾多評論都提醒,OpenAI 肯定再回不去。「經濟學人」更分析,事件象徵學術理想主義衰落,商業實用主義的興起,連串風波標誌著 OpenAI 與 AI 產業的新時代開端。

追趕矽谷,多倫多爭做全球 AI 中心

美國矽谷作為科技業代名詞,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和龐大資金,但此龍頭地位正面對多倫多挑戰。彭博社報道,當地長期投資人工智能(AI),如今隨著商業機會迅速擴大,並充分利用其學術影響力,朝 AI 初創中心發展。「AI 教父」Geoffrey Hinton 更形容,這個加拿大最大城市現在是「創業活動的溫床」。

迷幻新藥,成矽谷新興風險投資

近年,醫學界愈來愈多臨床試驗,顯示迷幻藥物有助改善心理健康疾病及藥物成癮患者的病情,禁藥在未來或可成為良藥。一眾矽谷投資者,像 OpenAI 行政總裁奧特曼均看準醫用迷幻藥物的未來,開始投資研發相關藥物的初創公司。不過,多年來被濫用的違禁藥物要成為正式藥物並帶來商業效益,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陶傑:再說全人類兩大共通的年齡政黨

因為社交媒體和網絡,在全人類之中,就是最大的分化劑和分水嶺。中國大城市裡的躺平一族,與美國下一代 Online 打機的消費族群,其實並無分別:雖然雙方各自屬於不同的民主和獨裁社會,但是心態一樣。美國的千禧世代,主宰了消費主流。中國的千禧世代也一樣。雙方都對 1945 年戰後出生的嬰兒潮 —— 今日已經變成老人,其掌控的權力和建制不滿。

【新詞】「腦谷」:AI 熱潮如何改造三藩市面貌?

由 Midjourney 到 ChatGPT,AI 生成工具成為全球熱話,吸引大量創投資金湧至。這股潮流也間接改變矽谷的面貌,一個集結 AI 界專才的三藩市小社區,如今被改稱為「腦谷」(Cerebral Valley),正集體想像人類科技的未來。

美股金融危機:矽谷銀行到底發生甚麼事?

美國矽谷銀行(SVB Financial)3 月 9 日宣佈計劃集資 17.5 億美元(約 136.5 億港元),包括發行 12.5 億美元新股及 5 億美元債務證券。消息拖累其股價在常規交易時段下跌 60%,收報 106.04 美元,更在盤後交易繼續暴跌;10 日,加州金融保障及創新局(DFPI)宣佈關閉銀行,並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存款。矽谷銀行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對亞洲股市影響如何?

2022,矽谷夢滅?

美國科技界蓬勃發展多年,再遇疫症迫使全人類上網,造就行業爆炸式增長。但如今蘋果及 Meta 的估值急降,多間企業大規模裁員或暫停招聘。再者,聯儲局屢屢加息,民眾對科技龍頭的好感減退,這令不少人開始質疑,矽谷的黃金年代是否已到盡頭。英國「衛報」就此請教多位專家,答案卻難一言以蔽之。

【歐洲矽谷】瑞典如何成為初創搖籃?

這邊廂政府推電子消費券,那邊廂特首就表示「慣用現金」,本港的創科發展有多進步,一目瞭然。放眼世界,有些地方則高瞻遠矚,瑞典更是當中的佼佼者,甚至被喻為「歐洲矽谷」,Spotify、Skype 和 Klarna 等科技龍頭均為當地產物。業內多名行政總裁及創業投資者認為,家用電腦普及和早期投資網絡發展,令首都斯德哥爾摩得以成為初創公司的搖籃。

再見矽谷:科技公司何以轉移陣地,逃離加州?

自從 1938 年,惠普(HP)兩名創辦人在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一間車庫創業後,矽谷從來都是雲集頂尖科技企業及人材之地。不過,甲骨文公司及從惠普分拆出來的慧與科技(HPE)接連宣佈,將把總部遷往德州,Tesla 創辦人 Elon Musk 亦表示經已移居當地。這波「出矽谷記」到底因何而起?

矽谷富豪逃難首選:紐西蘭

紐西蘭前總理 John Key 表示:「如果有人擔心世界末日,他一定會選擇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以及環境最安全的地方,打開地圖一看,非紐西蘭莫屬。紐西蘭一向被譽為南極之前的最後一個巴士站,我聼很多人説過,如果天塌下來,他們都希望自己在紐西蘭有一間容身之所。」

林喜兒:「矽谷群英」最終回 —— 站在道德這一邊

今年 HBO 另一齣曲終人散的長壽劇集,「矽谷群英」(Silicon Valley)可能不是最主流,卻有其 niche market。除了「毒男」,單純的「mean 精」 ,對於這齣笑盡矽谷企業文化、影射科技龍頭 CEO 的喜劇也會愛不釋手。因為即使不諳科技,甚至有時對於劇情提到的一些技術摸不著頭腦,卻依然會被那些無聊抵死、賤格嘲諷擊中要害。當然美劇的成功之處正是劇本的嚴謹,寫矽谷的人和事可不是亂來,相信行內人會看得更滋味。

社會信用體系蔓延美國,矽谷推波助瀾?

中國推行社會信用系統,說要讓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美其名推動公民改善操守,但評分標準全由政府制定,變相藉監控及分數操縱人民。這套「專制主義」的體系令很多西方人也感不安,資深科技專欄作家兼記者 Mike Elgan 近日更指,類似系統正在美國發展,而且官商兩邊均有參與。

科技園區與路邊攤,必然對立?

美國的加州灣區,以及有「印度矽谷」之稱的班加羅爾,分別是世界第三、第二大人口國家的科企重鎮。在科技水平愈高的城市,城市內的貧窮和基層生活愈是被人忽視,甚至受到嚴重壓迫。譬如樓價高不可攀的加洲灣區,屬於全美國最昂貴的地區之一,當地低收入人士早已流離失所;至於班加羅爾,住房成本亦急劇增加,大量土地被用來開發新的科技園區和豪宅,在班加羅爾東鄰的馬拉泰哈利,附近一個貧民窟的 5,000 多名居民,最近便受到驅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