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高調提倡「共同富裕」(Common Prosperity),政策大方針受到廣泛關注。這項最高指示下達各部門後,可以預期將有無數政策出台,例如新稅項。雖然不少評論形容政策為「共產」,但中國顯然不是唯一向富人開刀的國家,而「公平」將會是全球一項重要議題。
中國政府 8 月 17 日提到社會要共同富裕,重點言論包括「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分配結構」、「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
當中「三次分配」尤其多人關注 —— 這名詞由內地經濟學家厲以寧早年提出,「一次分配」是工資,由市場主導;「二次分配」是社會保障,由政府主導;「三次分配」是公益,由社會道德主導。及後內地就「三次分配」進一步解釋為「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中國貧富懸殊嚴重,而且未有改善跡象。根據統計局數據,2020 年中國最富有的 20% 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為逾 8 萬人民幣,為最窮 20% 人口的 10 倍;相對經合組織(OECD)提供的數據,美國有關倍數為 8.4 倍,西歐國家為 5 倍。
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過去主張「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上半部分大致上完成,但在中國政府眼中,「社會道德」明顯未有主導財產再分配達致共同富裕,所以下一步是雷厲風行地讓富人、大企業付鈔。不少分析認為,短時間內富豪將捐錢成風,新稅項亦會落實,包括遺產稅及房產稅等。
「共同富裕」指令出台,亦可以「馬後炮」解釋今年密集式監管政策的由來:
- 由去年底打擊阿里巴巴前主席、前首富馬雲旗下的資本王國開始,中國監管機構針對所有民營新經濟平台,議題包括商家權益、消費者權益、勞工權益。在資本市場角度,這些平台在疫情期間獲大量資金流入,股價屢創新高,不少人從中致富,但未有沾手資本市場的人卻愈窮愈見鬼;
- 富人家長就算沒有能力送兒女出國,亦有能力靠大量校外補習及興趣班,讓兒女跑得比別人快,中國政府將 K-12 補習行業壓下去,令所有學生重回同一條起跑線;
- 「躺平主義」在內地流行,被官方視為有害社會的文化,但躺平因由是「高不成,低不就」、社會流動性低。「共同富裕」施壓後,可以預期富豪及巨企斥巨資扶貧、製造上流機會、減少不公,讓年輕人沒有躺平理由。
在全球而言,這類「劫富濟貧」政策並不罕見。美國拜登政府的 3.5 萬億美元基建政策上,包括擬上調企業稅至 28%,富人徵收更高稅項(top marginal individual income tax rate)至 39.6%,便是針對富豪的措施之一,與中國的「共同富裕」可謂不謀而合,跟杜林普政府為大企業減稅則背道而馳。
世界趨向扁平化,各國面對的大議題相若,無論是社會問題、環保、經濟等,相應的政策某程度上千篇一律,只是執行方式上有差異。美國擁有成熟的民主體制,政策須經過繁複程序、容許被施行者訴諸法律,落實時間較長,甚至容易被推翻。在中國體制下,上層政策一聲令下,下層在迅雷不及掩耳間快速執行,富豪心裡當然不是味兒,但亦只能乖乖就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