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衡藝人自殺的模仿效應

A+A-
近月,日本多位知名演員相繼輕生,獲媒體大肆報道,令人憂慮引起模仿效應。 圖片來源:kk0318kk0318/Yahoo Auctions

近月,日本多位知名演員相繼輕生。有當地防止自殺機構表示,平均一日接獲 200 宗求助電話,而每當出現藝人自殺的報道,就有更多人受到「感染」。有的說「那麼厲害的人也想死了,那我也……」,也有說「跟我擁有同樣身世的人都無法堅持不去,我也撐不住了」。如何及時把他們拉住,「聆聽」是最簡單卻關鍵的一步。

非牟利組織 Mental Care 協會(メンタルケア協議会)發現,無論是來電或是 LINE 訊息,來自有意尋死者的求助和傾訴,近日有增無減。多位演員的自殺事件,令一些與他們年紀相近、相同性別、家庭背景及際遇類似的人士,將當事人與自己重疊起來,萌生自尋短見的念頭。甚至有人傳送模擬自殺的照片,只問一句:「用這種方法的話,死得了嗎?」

事實上,武漢肺炎在 3 月下旬於日本爆發後,求助個案便有上升趨勢。疫情令不少人百上加斤,有些人身體變差、健康狀況惡化,居家太久亦使人鬱悶。而在苦惱不堪的人眼中,所有事情都可被視為負面訊息。部分人身心出現變化,開始睡不穩、吃不下、動不來,而隨著情況愈趨嚴重,卻愈發難以求助。多名演藝界人士的自殺新聞,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Mental Care 協會接獲的自殺求助電話,近來有增無減。 圖片來源:テレビ朝日

身兼精神醫療社工及 Mental Care 協會的理事,西村由紀強調在聆聽的過程中,他們「不會否定對方,總之就是接受」。她解釋:「當本人苦惱甚久仍自覺難有出路,你卻在提議這個建議那個、否定對方的想法,會給人傲慢的感覺。」其實很多人來電,是因為身邊缺乏傾訴對象,或怕開口後會給人添麻煩,又可能是只得一句「說甚麼傻事啊你」的回應。

因此西村呼籲,在這種時候別要獨自發愁,而是向其組織求助,一起思索如何懷抱希望生存下去。縱然隔著電話或 LINE 看不到臉,傾訴者亦往往心情激動,但她強調「怎樣都會聽完」。一些事主坦言「說出來輕鬆多了」,「跟人聊過而調整了心情」。西村重申:「有時候不見得談上一次,就可解決煩惱。但比起一個人鑽牛角尖,兩個人可能更易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