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解,我們總在懷念從前的夜市,老一輩愛說大笪地當年多興旺,一街江湖術士賣藝看相,食物風味尤佳,熱炒小食,道道精彩,單是一碟炒田螺已說到人眉飛色舞。再數下去,還有廟街和工展會等熱鬧場地,真箇是人頭湧湧,萬人空巷。
其實不說太遠,約在 30 年前,香港仍有小販的年代,就已是夜夜笙歌。戲院播放午夜場,場外木頭車小販擺賣的美食,教我們回味無窮。咖喱魚蛋、滷味雞腳、煨番薯炒栗子、碗仔翅、生菜鯪魚肉湯、炸臭豆腐…… 隨便數幾樣已叫人心頭一震,懷念至極。
但問題是,香港貴為國際大都會,以今天的餐飲水平,難道就不能複製當年的好味道?要夜市興旺,請幾位星級大廚和餐飲管理大師出場,延開數席,不就能創造出一個繽紛歡樂氣氛嗎?為甚麼如今的夜市仍舊淡靜,香港不少餐飲業人士一樣在叫苦連天,說這座城的晚上水盡鵝飛。
我想起很多思想開放的國家,它們的夜晚足可讓人思想飛馳。法國的 Café Procope 在 1686 年開業,令一眾思想家在咖啡館內自由地討論時政。由於那兒沒任何身份和地位限制,氣氛一流,人們只需一杯咖啡就可隨意月旦時事,作學術交流。在往後的 100 年,無數個夜晚,多少有名的知識分子和哲學家如伏爾泰、盧梭就在咖啡館內辯論探索,夜接夜的寫成各本哲學名著。以 Café Procope 為起點,再擴展出去,Les Deux Magots 和花神咖啡館出入的名人不勝其數,海明威、喬伊斯、西蒙波娃、沙特、畢卡索皆是他們的常客。到今日,這些咖啡館還是開到半夜,點綴了一座城市的夜晚。
相比之下,西班牙在佛朗哥的獨裁年代,或是東歐國家的鐵幕時期,人民生活困苦,一切言論和思想都被禁絕,晚上的城市就只餘下一片恐怖,瀰漫著不安和傷痛。別說是街頭夜市,市民連外出喝一杯咖啡都欠缺動力,口裡即使沒作聲,身體行動卻最誠實。
前陣子看紀錄片「尚未完場」,由璇宮戲院創辦人歐德禮的一生,帶出香港曾經璀璨的一頁。歐德禮在那年頭引進了世界級音樂家來港表演,令亞洲一個小小的地方,在娛樂事務上成為尖端,豐富了香港人無數個夜晚。
娛樂事務和飲食業息息相關,大家都坐在同一條船上,唇亡齒寒。娛樂場地興旺,飲食世界自然繽紛,但一切都建基於社會對思想的控制與解放。未來香港的夜市,到底會是只容得下減價貨和廣場跳老舞等惡俗之事?還是繁星朗月,文明開放,讓一眾思想萌芽發展?不敢妄下判斷,黑夜漫長,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