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面解封後,恢復公民出境旅遊。但後疫情時代的旅遊新常態不再是去名店購物,年輕人選擇盡可能不消費,以純「打卡」模式出行,這種新趨勢,是否反映經濟放緩下,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模式與習慣轉變了?
今年 5 月,研究生蔡小姐計劃勞動節出遊行程,從杭州市繞過山西省北部再回程,主要乘搭慢速火車和巴士。她想前往古寺、古塔和石窟,於是每天步行約 3 萬步。住宿方面,她選擇通宵火車和便宜的旅館床位,在 9 天的行程只花了 2,500 人民幣,這種用盡可能少的錢玩最多景點的旅行方式,被稱為「特種兵式旅遊」,過去半年特別受年輕一代歡迎。
在中國社交平台微博上搜尋關鍵詞,如「24 小時成都」、「48 小時汕頭」等,結果有數千條點擊,一名旅行社前員工告訴「日經亞洲」,這種旅行模式便宜,而且一天之內就可以坐火車往返,非常實惠。「這個現象表明,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沒錢。他們想旅遊,但又不想花錢,所以他們的旅行是『特種部隊式』。」
隨著旅行文化的轉變,近期來港的中國年輕遊客也興起城市漫步(City Walk)熱潮,小紅書 9 月就與香港旅發局合作,推出「香港漫步指南」,推薦 5 條特色路線,用漫步來了解城市的歷史與文化,但輿論質疑這種「窮遊」方式根本無助帶動經濟。
「華盛頓郵報」指長期以來,中國遊客的奢侈消費一直是國際旅遊業的推動力,名牌手袋、手錶和其他貴價商品的銷售均受惠於中國富豪的海外購物狂潮。但現在中國經濟放緩,人們消費更加謹慎。市場研究公司 Daxue 分析師 Allison Malmsten 表示,消費者信心下降,促使 Z 世代旅行者將消費花在露營、公路旅行和行山等體驗。
國際旅遊業預期後疫情時代的「報復性消費」現象似乎沒有發生。市場研究公司英敏特 9 月發佈的調查發現,國內旅遊重新成為中國消費者的首要選擇,調查指「大規模支出增長仍然不太可能,因為考慮到消費者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儲蓄更重要。」
今年第二季中國青年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 21.3%,16 至 24 歲人口中有 5 分之 1 處於失業狀態;而官方數據顯示,6 月零售額與 2022 年同期相比僅增長 3.1%,大幅低於 5 月的 12.7%。標普全球市場情報首席中國經濟學家 Yating Xu 認為:「如果中國經濟繼續放緩,將對已趨向低迷的收入增長造成壓力,並對私人消費產生負面影響。從結構角度來看,經濟放緩將對中等收入階層產生重大影響,他們是旅遊業的重要參與者。」
為迎合大眾消費模式,一些旅行社索性推廣「純玩樂、不購物」的旅行團,並向客戶保證不徵收任何隱藏費用。「窮遊」本來就不是新鮮事,選擇「特種兵式旅遊」的中國人大多是大學生和年輕的專業人士,即使犧牲旅途舒適也不介意,他們會因為找到便宜貨而自豪、總是把行程塞滿,睡在網吧或車裡,愛上免費的城市漫步,盡可能參觀博物館這類景點,不用花錢買門票。旅行者顧先生認為這種方式並不適合所有人,但他覺得很有成就感:「走路的時候身體很累,但是裡面(心)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