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限制逐步取消後,不少外國旅客視日本為第一目的地,有些旅客甚至急於回到精神上的「第二故鄉」。所以日本在開關短短數月,已接待數百萬旅客,不過,當地人卻因為憂慮疫情仍未消退,加上日元疲弱,寧願留在本國,不願到外地旅遊。
旅遊業
|共61篇|
希臘復常後的問題:報復式旅遊
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中國遊客「消失」及危險水母激增之下,今年希臘仍能成為全球第三受歡迎旅遊目的地,吸引近 3,000 萬人次到訪,有望帶來逾 180 億歐元收入。但面對較全國人口多出 3 倍的旅客,這個坐擁 18 個聯合國世界遺產、以及世上其中一座最古老城市的國家,正試圖在保育歷史古蹟及活用觀光資源之間取得微妙平衡。
韓國居民如何透過科技,民主參與世遺旅遊規劃?
要重振旅遊業,純粹解除防疫限制是不夠的。韓國就有世界遺產城市為吸引觀光客到訪,推出新旅遊應用程式,並邀請當地居民參與民主決策,務求平衡旅遊業與居民需要,讓文化遺產與現代居民生活共存。
世界盃真正贏家:杜拜
卡塔爾豪擲 3,000 億美元舉辦世界盃,卻在揭幕戰便以 0:2 敗給厄瓜多爾,再加上人權問題、禁酒規定、限制採訪等爭議,要「足球洗白」似乎不易。反觀鄰國阿聯酋未能晉身決賽週,其最大城市杜拜卻享盡地利,成為球迷省錢留宿和暢飲買醉之處。當地酒店和酒吧十分熱鬧,彷彿這個中東金都才是東道主。
迎接旅客報復式消費:新加坡將舉辦甚麼活動?
港府宣佈「0+3」措施後,不少港人都爭相搶購日本機票,不過,主辦多場國際盛事的新加坡其實都是不錯的選擇。剛剛舉行完畢的一級方程式賽車(F1)新加坡站,吸引多達 30.2 萬人次入場,打破歷史紀錄,多項數據都見證疫後的「報復式旅遊消費」。究竟新加坡還會舉辦哪些國際會議及展覽?
日本滑雪場沒雪時,就是豪華營地
近年日本愈來愈多滑雪勝地引入豪華露營(Glamping)服務,在冬季之外善用廣闊土地,吸引不同客源。遊客們亦發現這些避世之所,能讓他們暫時離開繁囂都市,同時接觸大自然。
當旅客回來時,京都如何擺脫過往困擾?
隨著日本下月開關,港府亦放寬入境措施,不少港人已開始計劃遊日「返鄉下」。京都作為最多人到訪的日本城市之一,在遭受疫情打擊兩年多後,極需要旅遊業帶來收益。不過,京都在疫情前曾飽受旅客過多的問題困擾,當地人希望久違的旅客能在尊重當地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再度好好遊歷這個日本古都。
賞紅葉時機,將更難測
秋天是賞紅葉的季節,但天氣不穩定,令人難以準確捕捉最佳賞葉時機。今年旅客是否能觀賞樹葉轉色、看到漫山遍野的紅葉,只能靠運氣。
不丹重開國境,向旅客每日徵稅 200 美元
放寬旅客入境是全球趨勢,曾有「最快樂國度」之稱的不丹,上星期亦結束兩年半的鎖國政策。但政府同期修例,每日向入境旅客徵收 200 美元(約 1,560 港元)的可持續發展稅項,未計酒店及食宿費用。有業界埋怨打擊旅遊業復甦,政府則強調稅收用於社區與保育,亦有評論認為是控制旅客流量的必要手段。
英國皇室支持者,成倫敦旅遊業強心針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駕崩後,皇室支持者紛紛前往倫敦。女王靈柩車隊由機場移送到倫敦市中心,沿途人頭湧湧。當靈柩送往西敏廳後開放公眾弔唁,人龍長達十公里,人們排隊十數小時,只為向女王作最後致敬。當來自各地的人到來懷念這位在位長達 70 年的女王時,亦意外惠澤當地疲弱已久的旅遊業。
港人唱好的同時,外國專家如何展望新加坡的經濟前景?
過去兩年,愈來愈多香港市民憂慮政府抗疫政策帶來的經濟影響,並把新加坡視為比較對象,認為會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拱手相讓,連親北京陣營的「大公文匯」都在 9 月 13 日發文,指香港現行政策會令新加坡坐收「漁人之利」。然而,當香港民間吹起一股新加坡熱的同時,外國金融專家對新加坡的經濟展望卻趨向審慎。
Moyashi:防疫主題公園
與其煩惱根本不可能的清零,搞兩頭不到岸的開關,倒不如把高壓的防疫制度包裝成香港特色,將「疫情城市」宣傳成黑暗觀光(Dark tourism)式的旅遊景點。當全世界都開關,生活回復正常,「防疫」本身就會成為異常和特例。當香港成為巨大的防疫主題公園,就可以不改變清零的路線下,回歸國際旅遊城市的身份。
度假天堂積分計劃:獎賞負責任消費的旅客
曾經與台灣建立「旅遊氣泡」的太平洋度假天堂帛琉(Palau),上月向國際旅客開關,但為免「報復式旅遊」傷害本土文化與生態,當地即將推出獎賞計劃 Ol’au Palau,讓旅客透過負責任消費儲積分,以積分解鎖獨家的旅遊體驗,為全球首創的可持續旅遊積分獎賞計劃。
日本何時會向遊客開關?
許多人最後一次「返鄉下」去日本旅行,已是 2020 年前。因應疫情大流行,日本至今仍向外國遊客關閉邊境,「日本時報」引述關西大學教授估計,單是 2020 一年,當地因缺乏外國遊客造成的損失就高達 10.96 萬億日元;按此推算,兩年沒有外國旅客的損失可能達到 22 萬億日元。日本政府確實收到許多放寬邊境限制的呼聲,但目前開關與否,仍有不少考慮。
香港曾媲美法國蔚藍海岸 —— 東方里維耶拉
現今香港以「亞洲國際都會」自居,1930 年代則以「東方里維耶拉」(The Riviera of the Orient)之名,媲美法國度假天堂。曾經有西方旅客投訴貨不對辦,大文豪海明威的妻子便埋怨市區臭氣熏天,張愛玲返回上海後,卻對里維耶拉意象念念不忘,最終成就出代表作「傾城之戀」。究竟這個形象從何而來?反映的又是甚麼樣的香港?
失落的平昌人:4 年過去,冬奧只剩一場空
作為南韓最窮的地區之一,平昌這個鄉郊地方本來毫不起眼。直至 2018 年,當地作為冬季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在那 16 天吸引住全球目光,欣賞各國健兒競技較量。但那些鎂光燈,卻是剎那光輝。4 個寒暑過去,平昌人寄望的外國旅客和經濟繁榮,兩者皆沒蹤影。如今只有場館拆卸後的空地,以及冷清蕭條的食肆和景點,紀念那場體育盛會。
日本滑雪場:應進還是退?
長野縣的白馬村和野澤溫泉、北海道的新雪谷等日本滑雪場,一直以乾燥且降雪量充足的日本粉雪(Japow),吸引國際冬季運動愛好者。不過再多再好的雪與滑雪場,沒有客人也是徒然。正處於滑雪季節的日本,由於邊境仍然關閉,加上Omicron 染疫個案激增,即使條件理想,運營者也只能對著皚皚白雪興歎。
西班牙與遊客:Omicron 又如何?
Omicron 變種病毒在港傳播,香港繼續以「清零」政策應對。不過,香港媒體形容疫情「嚴峻」的歐洲國家如英國,英格蘭地區已計劃解除遏制 Omicron 疫情引入的限制措施。另一病例高企西歐國家西班牙,截至本月 16 日,七日內每日平均確診數字超過 13 萬,但這個陽光明媚的國家,不僅提倡對待 Covid-19 如同季節性流感一樣處理,也打開國門歡迎遊客。
巴塞隆拿開發「藍色經濟」,推動超級遊艇維修業
在全球遊客被困家中之際,熱門目的地之一的巴塞隆拿正在努力轉型。這座曾經船廠林立的城市,加上一個投資 2,000 萬歐元的私人碼頭,逐步發展為地中海最大的超級遊艇樞紐,供億萬富翁停泊及維修他們的名貴「玩具」。當地積極開發海洋的「藍色經濟」,作為旅遊業以外的財路,為何本地居民卻不太樂意?
【難以清零】葡萄牙如何與「風土病」並存?
據「彭博」日前報道,亞洲證券業暨金融市場協會(ASIFMA)去信財政局司長陳茂波,呼籲港府接受與病毒共存,以免嚴厲的防疫措施對金融中心地位造成損害。事實上,多國已明言確診個案清零並不可能,像葡萄牙今年較早時候遭變種病毒蹂躪,直到目前每天仍有數百宗新增病例,但該國最近選擇解除多項防疫限制,務求令國家能逐步恢復正常,將視 Covid-19 為風土病,與之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