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就業前景不明朗、高成本生活,都令旅行及奢侈品變得難以負擔。但要善待自己的話,以不昂貴的方式,像是喝咖啡、吃雪糕,或是買唇膏、面膜為自己打扮,甚或是工作小休時看一集喜歡的劇集,也可帶來一點快樂。
過去,經濟理論「唇膏效應」(Lipstick Effect)指消費者在困難時期,會購買低成本奢侈品讓自己感覺良好。這類「補償性消費」(Compensatory Consumption)已有大量研究,分析人們花錢應對自尊、自信或幸福受到的威脅。善待文化(Treat culture)也可算是花錢以「治療」心理缺失的一種方法,但重點是小額花費,而不是瘋狂購物。
英國樸茨茅夫大學市場學高級講師 Kokho Jason Sit 在其最新研究,探討消費者如何利用購物來應對艱難時期。疫情期間人們出外用餐的自由被限制,消費者轉而購買更高質素的商品,務求在家吃得更好。即使成本比在店內用餐更高,對他們來仍是「花錢買好受」。
善待文化也涉及購買和享用商品的感受。一份報告指出,若說送自己一點「小獎勵」(Little treat),單是用字上就營造出可愛的感覺。可愛感能激發出強烈的幸福情緒,亦跟消費行為有聯繫,例如日本之所以流行可愛產品,也是由消費者應對壓力及重新聯繫童年自我的希望所驅動。
感覺良好是優質消費體驗的關鍵。研究顯示,體驗式消費例如外出用餐或音樂會門票,可以比產品帶來更大的滿足感及幸福感。同樣,犒賞自己之所以帶來正面情緒,也非全然因為物質,而是可以在工作外休息一下,感覺自己有獲得善待,並且是在做一些事情來照顧自己的情緒。
不過,善待文化很容易被視為一種缺乏自制能力、會帶來債務的消極放縱。更有批評者認為,善待文化利用年輕消費者對皮膚等方面的不安,促使他們購買更多護膚產品,只為修復些小瑕疵。但 Sit 相信,善待文化是在黑暗時期體驗一絲幸福的低風險方式,成本通常很低,例如珍珠奶茶、唇膏等,理論上不需先買後付也能負擔,不大可能形成債務。在困難時期為自己買點小禮物,雖不能解決重大難題,但顯然是不錯的心靈安慰劑。
書展推介
今年香港書展,*CUP 媒體決定加點奇想,由毛孩帶路,到香港各處遊玩,尋找香港的僅餘或正在消失的味道。我們希望在 7 月 19 日至 25 日的會展中,讓你見到我們的小小心思,以及大大的動物。
巨大化動物
以可愛動物為主,置身於香港各區地標,定必令人重新閱讀香港。
味緣香港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呂嘉俊,追回從前香港叉燒、打冷魷魚等美食的前世,找出食物來到香港的變遷,從味道寫出香港情。
紙上繁花
非一般的遊記,一場場深度文化之行
與故宮專家同遊中國內陸、日本京都、美國加州、紐約
- 日期:7 月 19 至 25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地點:灣仔會展 1A-E12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