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之所以將 12 月 25 日定為聖誕節,與異教和羅馬文化有關,其中關乎一個重要的宗教故事 —— 瑪利亞處女生子。基督宗教信徒相信,耶穌是瑪利亞由聖靈懷了孕而生。對現代不信者來說,處女生子自然有悖生殖科學原則。那麼,最早領受福音的早期基督教徒們,對此又作何想?
聖誕節
|共40篇|
Moyashi:神呀,請給我假期
在法定假期的層面上,戰後日本成為了一個徹底的世俗國家,無論哪一個神都無法擁有自己的假期,雖然在泛神論的神道信仰中,甚麼是「神」本來就很模糊。一草一木皆可成神的國度中,只要有心,或者「山之日」和「海之日」也可以是宗教節慶。
【脫俄入歐】烏克蘭東正教首次 12 月 25 日過聖誕
傳統上,烏克蘭與俄羅斯東正教都是按照儒略曆,於 1 月 7 日慶祝聖誕節。但多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正教會今年打破傳統,跟隨西方在 12 月 25 日普天同慶,此舉卻惹起親俄教會反撲,聲稱有人賣弄「政治噱頭」。
呂嘉俊:本來就不存在的聖誕大餐
正如在法國,你找不到一間餐廳賣「法國大餐」一樣,聖誕「大餐」是一個充滿問號的字詞,世上真的存在「聖誕大餐」嗎?
聖誕樹被忽略的環保作用
英國每年售出超過 800 萬棵聖誕樹,美國估計有 2,500 萬至 3,000 萬棵。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選擇以活聖誕樹作裝飾的千禧世代比嬰兒潮一代高 82%。其實聖誕樹對環境的利弊,不單關乎它和人造樹在碳足跡上的比較;其種植涉及土地運用,對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影響更遠超乎想像。
過聖誕節,當然看英國版「賀歲片」
上網一搜,發現一齣叫「街角小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的黑白電影播放場次非常多,而且也被多個英國網站列為十大必看的經典聖誕電影之一,那就選這套看吧!本來沒有抱很大的期望,但看完就覺得它是一個意外驚喜。
佳節飲食史:火雞怎樣成為聖誕大餐的主角?
火雞好不好吃,實在見仁見智,只是聖誕時節桌上放一隻,便覺氣氛十足。但這種西方「傳統」,原來並非自古以來,過去有好個幾世紀,醃野豬頭才是聖誕大餐代表。為何後來卻被來自墨西哥的「怪雞」,奪去其主角之位?英國廣播公司(BBC)就在佳節前夕,娓娓道來這段有趣飲食史。
全球供應鏈危機:聖誕禮物能否如期送上?
聖誕節是全球各個基督宗教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日子,但發展至今已不只關乎宗教,亦是人們普天同慶、歡度年尾的時刻。對於資本家而言,聖誕節更是每年一度的大商機,零售商會推出各式各樣限時優惠,鼓勵民眾消費送禮。不過今年疫情陰霾籠罩聖誕,全球供應鏈面臨危機,連訂購的聖誕禮物可否如期送到,都成問題。
送禮物之必要
聖誕節之後就到拆禮物日。交換禮物似乎是聖誕節指定動作,不過,要在人頭湧湧的商場選購禮物、網購又怕臨近旺季未能準時送達,費時費心之外還費錢,到底意義何在?康涅狄格大學人類學及心理科學副教授 Dimitris Xygalatas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送禮的作用。
在蘇聯存活下來的俄版聖誕老人:嚴寒老人
人們總說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在獨裁國度卻未必如是。馬克思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蘇聯以共產主義立國後大力遏制宗教活動,當中包括聖誕節等基督宗教慶典。不過,即使在如此政治高壓的環境,一些民間風俗依然能以各種方式留存下來,包括俄羅斯版的聖誕老人「嚴寒老人」(Ded Moroz)。
林喜兒:今個假期有咩睇?
又到了可以盡情煲劇的長假期,聖誕新年推出的新劇,除了講求氣氛,情情愛愛溫暖家庭外,在這個黃金檔期,也少不得重量級之作。
聖誕樹另類用法:整雞尾酒?
不經不覺,2021 年已踏入年尾,也就是聖誕節到來的日子。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其中一個最深入民心的標誌當數聖誕樹。單單在美國和英國,人們為了應節,每年就買下超過 4,000 萬棵聖誕樹,但很多時只會擺一至兩個月就拋棄,十分浪費。飲食作家喬嘉莉絲(Julia Georgallis)就在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撰文,分享如何把聖誕樹入饌,盡慶之餘又能善用資源。
佳節送禮,心意最緊要?
聖誕節臨近,又是送禮的時候。大部分人挑選禮物總會左思右想,務求為對方挑選一份好禮物,而不是「頹頹地」送出現金券,讓對方自行選擇。但許多時候,用心選出自以為適合對方的禮物,最終仍是得不到收禮者的歡心,反而現金券更得人心,所以心理學家認為,選禮前了解對方需要,才是選得好禮的關鍵。
【Soul Monday】準備回歸的聖誕老人
去年,美國職業聖誕老人只能用虛擬方式到訪各家各戶,今年終於可以回歸現實,逐家逐戶拜訪期待已久的小朋友,聖誕老人學校的入學人數也因此增加。學員不僅會學習如何在普天同慶的日子為孩子送上快樂,更會探討如何為受困孩子分憂。
Neo:Modern Love —— 奇蹟就在每一天,管它是否聖誕節
Modern Love 並沒停留在感情路上的徬徨、遺憾和不安,而是透過這些在現實發生的故事,給予觀眾微小卻實在的希望 —— 無論是愛錯了人、錯過愛人,抑或愛的方式、時機、對象出錯,這些都不要緊。只要願意敞開心房,在這座人來人往的城市,總會有誰願意聆聽,給予陪伴和力量。
千年以來,為何總有人希望禁賀聖誕?
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的羅馬教會,由公元 336 年起正式將聖誕節定於 12 月 25 日。今年受武肺疫情影響,多國政府實施不同限制措施,令群眾無法像以往一樣熱鬧慶祝。不過,要群眾放棄歡度佳節並不容易。牛津大學近世神話學博士 Tim Smith-Laing 就在「經濟學人」生活雜誌 1843 撰文指,聖誕節選定的日期,本身已決定了其狂歡性質,昔日不同國家想禁止,亦禁之不絕。
【疫下聖誕】「病毒學家」比胡桃夾子更受歡迎
武肺疫情下的聖誕節,歐洲各地的聖誕市集也被迫關閉,傳統木製胡桃夾子整齊排列在攤檔的光景不再。對德國薩克遜(Saxony)厄爾士山脈(Erzgebirge)木製玩具及裝飾品生產商來說,這原本是最重要的銷售季節。如今失卻遊客,更失卻實體銷售渠道,逆境下,業者唯有用奇招應對。
Moyashi:藍色聖誕節 —— 殺光那群非我族類
當政府是一切的推手,積極將異己轉化成敵性物,敢光天化日開槍屠殺,問「為甚麼」的人都會關到牢裡。電影那一幕幕平民被無緣無故拖到街上,一邊高呼「我到底做錯了甚麼」,一邊被特務警察拳打腳踢的畫面,殘酷得很是熟悉。
武肺下,公司仍有聖誕派對?
每年聖誕節臨近,各間公司都會舉辦節日派對,但今年正值武肺疫症蔓延時,即使派對沒有取消,恐怕也要移師網上舉行。各地辦公室活動搞手都絞盡腦汁,想要找出大家都樂意參與的遙距慶祝活動。
5 個有關聖誕禮物的殘酷事實
聖誕節代表著一場接一場的飯局酒局、派對、不斷購物以獲得快樂的時刻。為了快樂,即使深知地球將要付出重大代價,人們仍然堅持購買禮物。世界經濟論壇引述數據,指出消費者如何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中,被沖昏頭腦及作出龐大花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