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加價、縮水,你還要知道「剋扣式通脹」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通脹導致生活成本上升,是近年世界各地不少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以為咬緊牙關勒緊褲頭就捱過去,豈料到通脹放緩,商品及服務價格卻未見回落;又或者價格維持不變,質素卻不同了。公共交通工具班次愈見疏落、常吃的食物用料有變;如今容易察覺的加價已不再,換來了偷偷摸摸的剋扣式通脹(skimpflation)。

商品或服務短缺、需求大增、成本上升,都有可能導致價格上漲。不過生產商也要避免貨品價格升幅太大而被消費者拒絕,為保持價格穩定,就會從成本入手。畢竟原材料價格會隨通脹上升,要減少產品或服務成本,企業就只能從源頭著手保持盈利。美國聯儲局分支機構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經濟教育官員 Scott A Wolla 解釋:「剋扣式通脹的定義,是企業在產品或服務品質上有所『節約』(skimping)。」

即使價格保持穩定,生產商或服務提供者削減的開支,其實最終也會由消費者承受。商店人手減少,就會對需要協助的顧客構成不便;產品原料品質變差,使用的也是消費者。但美國普渡大學農業經濟學副教授 Joseph V Balagtas 指,消費者未必發現商品品質有變,因而未能意識到此趨勢。Wolla 也同意,剋扣式通脹比商品價格不變但產品大小有變的「縮水式通脹」(shrinkflation)更難覺察到。他舉例:「看產品標籤,發現手上飲料容量變少,比知道咖啡店停用有機咖啡豆要易得多。」

有時,某些服務減少人手,但是服務品質有否下降則見仁見智。例如,超級市場設置愈來愈多的自助結帳機,為顧客人手結帳的員工愈來愈少,普遍不會有太大影響;不過削減巴士、鐵路班次,相信會對乘客出行構成不便。2021 年,美國迪士尼樂園在疫情過後重新開放,半年後仍未重啟往返停車場的電車服務,迫使遊客要步行近 1.6 公里進出園區,便受到遊客強烈反對。

雖說剋扣式通脹比較難為人所見,但 Balagtas 認為,這種策略在價格上漲的大環境下頻頻出現,已變得愈加明顯,特別是在食品領域。那怕企業也預料到會有消費者因此罷買產品,Balagtas 指多數企業在收益大於成本的判斷下,仍會這樣做。目前消費者只能靠自己的眼力,多作比較,以找出哪些品牌「偷梁換柱」。即使剋扣式通脹大行其道,但 Balagtas 相信以品質決定消費取向的市場仍然存在,始終有些公司會選擇提供比競爭對手更高品質的商品,以爭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