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形容為「老人與海」的港口都會釜山,現在視虛擬貨幣為其救命符 —— 以市長朴亨埈為首的規劃者,銳意令當地成為全球加密貨幣中心,藉以吸引更多年青人移居。
加密貨幣
|共32篇|
加密貨幣買到成癮,如何治療?
還記得一年多前的加密貨幣狂熱?當時不少人揚言「挖礦」好過打工。但經過市況大上大落,去年有人說熱潮減退,今年又要捲土重來。而唯一沒變甚至愈演愈烈的,恐怕是加密貨幣的成癮問題。部分自認沉迷其中的投資者想要尋求治療,因而帶動一門「極具潛力」的生意。
FTX事件後,加密貨幣結合碳交易會是好生意?(下)
傳統碳權的計算,可能來自數千個不同的環境項目,很難進行比較。但化為加密貨幣之後,不論是 JustCarbon 的 JCRs,或是 Moss.Earth 的 MCO2s,標準都是一致的。每家公司都可以決定碳權的範疇,例如將植林的成果,轉變成標準化的碳代幣。但仍有不少人對此機制感到懷疑。
FTX 事件後,加密貨幣結合碳交易會是好生意?(上)
一邊是為達到減碳目標的碳權交易市場,另一邊是因為 FTX 事件而變成過街老鼠的加密貨幣 Web3 技術。這兩個仍未完全受到監管的新興產業結合在一起,究竟是明日之星還是下一個金融泡沫?
FTX 風暴:Web 3.0 的發展還有未來?
僅僅不到一年前,加密貨幣、區塊鏈、NFT、Web 3.0 還是全世界最火紅熱門的創新科技,如今卻成了地獄魔咒般的世紀騙局,我們該避之惟恐不及,還是在黑暗中堅持到底?
曾是加密貨幣超級巨星,FTX 創辦人為何淪過街老鼠?
僅僅十幾天前,他還是全球網絡的閃亮巨星。這一切的傳奇,在美國時間 2022 年 11 月 11 日當天嘎然而止。傳奇的主角、FTX 創辦人 Sam Bankman-Fried 宣佈破產。
燒毀畫作並製成 NFT,可能是個騙局?
今年 7 月,一名墨西哥商人 Martin Mobarak 在美國邁亞密舉行了一場活動,期間於 200 位來賓面前,焚燒著名墨西哥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一幅名為 Sinister Ghosts 的作品,並將原畫圖像轉化成 1 萬個 NFT 出售。墨西哥政府表示,此舉可能觸犯故意損壞藝術文物的相關法例;藝術史學家和專家更警告,這可能是個騙局。
NFT 的 Play To Earn,是打機賺錢還是龐氏騙局?
「打機」賺錢已不是新鮮事,近年有電競行業,更早則有代客「練功」、買賣虛擬金錢和道具等。不過對業餘玩家而言,近年出現結合區塊鏈技術、讓人們賺取 NFT 的 Play To Earn(P2E)遊戲,可能才是真正的賺錢門路。不過,部分玩家及研究人士對這些遊戲是否龐氏騙局存有疑慮。
比特幣大瀉,首個用作合法貨幣的國家怎麼辦?
比特幣自去年 7 月以來首次跌破 2 萬美元,令不少買家陷入嚴重虧損。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去年 9 月起接受比特幣為美元以外另一種法定貨幣,截至上月再以 30,744 美元的價格購買 500 個比特幣,令總儲備高達 2,301 個。近來加密貨幣崩盤,也令人們質疑該國的政策。
加密貨幣 x 碳信用市場 -「初創玩家」Adam Neumann 下一回合 Flowcarbon
加密貨幣早前亦落戶在碳信用市場。其中一間具話題性的加密貨幣初創 Flowcarbon,早前完成 7,000 萬美元融資,由加密貨幣創投公司 a16z 領投,General Catalyst 和 Samsung Next 參投。Flowcarbon 的創辦人,為個人操守甚具爭議的 WeWork 聯合創辦人 Adam Neumann,使該公司更受注目。
加密貨幣 x 碳信用市場,引進喪屍碳抵銷項目無助減碳?
去年底,名為 Toucan 的組織創立碳信用加密貨幣項目,以加密技術「代幣化」碳信用額,用戶可以把在碳信用認證機構,如 Gold Standard 和 Verra 處獲得的碳信用額換成「非同質碳代幣」,再轉換成同質代幣「基礎碳噸」(BCT);同時在原先的碳信用認證機構取消註冊該批碳信用額,以防止雙重計算。其理念包括讓人發現碳資產的價格、便利碳信用額流通,促進碳信用交易,以對抗氣候變化。
【幣圈大屠殺】價格歸零,LUNA 2.0 還有錢途嗎?
曾經受投資者追捧的加密幣 LUNA,及其密切相關的穩定幣 UST 在月初大崩盤,價格雙雙「歸零」,市值蒸發最少 400 億美元,令成千上萬投資者血本無歸,究竟背後發生甚麼事?發行商 Terraform Labs 上週五宣佈,以新區塊鏈發行新加密幣 LUNA 2.0,究竟又能否挽救變得一文不值的舊幣?
加密貨幣:解決問題或是問題本身?
最近加密貨幣市場慘淡,比特幣由去年最高價位跌超過一半,數小時內市場損失數十億美元;穩定幣似乎不太穩定;一個主要交易平台警告用戶其加密貨幣資產未必安全。以往被視為通脹對沖工具或電子黃金的加密貨幣,在不穩的經濟環境下,投資價值和用途開始受質疑。
原住民專用的加密貨幣:MazaCoin
2009 年比特幣面世後,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為環球經濟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到今天,加密貨幣已經成為非常普及的投資工具,但比特幣當初之所以誕生,其實還有推動社會變革的意味,奪去主權國家自由控制貨幣發行的權力。學術平台「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介紹一款名叫 MazaCoin 的加密貨幣,目的是捍衛美國原住民權益。
比特幣環境學:挖礦活動如何摧毀美國小鎮
2021 年,比特幣累計升幅接近 60%,表現遠遠跑贏股市,令加密貨幣成為投資者的寵兒。雖然踏入 2022 年,比特幣價格回落不少,但仍有人看好其經濟潛力。不過,比特幣不是憑空出現,背後其實要經過繁複的「挖礦」過程,「麻省理工科學評論」就報道,挖礦活動造成的巨大環境影響,如何沉重打擊一個美國小鎮。
鴻若遠:從 NFT 造假疑雲 一窺 NFT 市場日趨盂蘭盛會化
這些項目愈出愈多,感覺上好像每個地區街口,都有新 NFT 在發行,活像盂蘭節的神功戲一樣燈火鼎盛。神功戲還好,反正是做給遊魂野鬼看的,若因湊熱鬧而隨便投入 NFT 的話,恐怕就像坐在神功戲戲棚內,以為全院滿座,冷風從背後吹來,回頭才發現,就只坐著你一個活人。
加密貨幣有助碳信用市場發展?還是加密金融把戲?
在講求 ESG 的年代,愈來愈多企業披露自身的碳足跡,除了著手改善自己的業務,企業間亦愈來愈流行以碳抵銷方法來「減碳」。企業通過購買他人所減少或消除的碳排放額,來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稱之為碳抵銷或碳補償。這些抵銷額又稱為「碳信用額」,一般以一公噸二氧化碳為單位,額度來自一些減少碳排放或除碳項目,諸如植樹、可再生能源發電場或碳捕存項目。
柬埔寨央行如何活用區塊鏈技術?
在虛擬貨幣時代,愈來愈多國家嘗試善用區塊鏈,柬埔寨是其中之一。該國前年 10 月推出建基於區塊鏈的電子支付平台 Bakong,適逢疫情帶動非接觸支付,使系統得以普及,至今交易觸及全國近半人口,還減少對美元交易的依賴,系統昨日在日本獲獎。
金融體系老舊動盪,加密貨幣成非洲、拉美國家主流(下)
與先進市場相比,一些新興市場的加密貨幣,在主流投資上已經取得了更大進展。
金融體系老舊動盪,加密貨幣成非洲、拉美國家主流(上)
在先進經濟體,許多金融界人士對加密貨幣抱持懷疑態度。但在開發中國家,尤其是金融不穩定、銀行帳戶等傳統金融產品障礙大的國家,加密貨幣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