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泡沫破裂後,更多 Web3 應用正悄然而生

A+A-
去年於泰國舉行的加密貨幣博覽。 圖片來源:路透社

網絡從最初單向提供用戶資訊的 Web 1.0,到第二代互動性社交 Web 2.0,雖然讓政府或機構難以操控網絡世界,卻造成私營企業壟斷,未能實現更民主的網絡世界。

這也說明了,儘管 Web3.0 對當今科技巨頭構成生存威脅,但 Meta 等公司仍決定涉足區塊鏈。

Meta 計劃創建一個區塊鏈,其加密貨幣與金融科技部門負責人 Stephane Kasriel 說,其實其他技術也能達到同樣成效,但藉由區塊鏈來放棄控制權,有助於安撫覺得自己利益不被保障的人。

使用者需求改變,不會因泡沫爆破而逆轉

加密創投機構 Electric Capital 的管理合夥人 Avichal Garg 曾說:「網絡的經典法則是,如果一億人都在做同一件事,那麼這件事就值得關注。」

加密市場繁榮,推動數碼資產價值水漲船高,Cosmos 等區塊鏈項目因此獲得大量融資。不只吸引人才,也讓遊戲代幣能換成真錢的「邊玩邊賺」遊戲(play-to-earn)愈來愈受歡迎。

矽谷知名創投家 Vinod Khosla 認為,這些新的財務激勵模式,在面對消費者上,可以解決線上新創企業的問題,例如吸引夠多客戶,得以觸動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 意即隨著使用人數增加,線上服務也變得愈有價值。

即使引發價格暴跌等高風險問題,但支持者聲稱,使用者需求已出現深刻的長久變化。就算泡沫破滅,還是會持續下去。

畢竟,從 Facebook 的社交平台、iPhone 帶動的流動網絡,到亞馬遜(Amazon)的雲端運算服務(AWS),支撐現代網絡世界的一切,都是科網泡沫破裂後才問世。

區塊鏈遊戲工作室 Polygon Studios 行政總裁、YouTube 前遊戲主管 Ryan Wyatt 相信,人們將無法接受失去控制權、不能分享到利潤的線上服務。

「如果需要十年,才能塑成一家 Web 3.0 版的亞馬遜也沒關係。在區塊鏈上,它將是市值好幾萬億美元的公司,」他說。

三環構成的未來形態

對信仰者來說,Web 3.0 的基本邏輯,其實就是「用戶自主」,也等同於「去中心化」。然而如何從技術層面實現使用者自主,需要許多創新的基礎設施,當基礎設施完備了,原生的 Web 3.0 應用才能蓬勃發展,並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和形態。

Web 3.0 中的去中心化身份和隱私計算,是兩個過去難以觸碰的關鍵。數碼身份並非新話題,在 Web3.0 裡,去中心化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DID)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好比沒有身份證的人,無法被任何機構、個人識別,哪兒也去不了。

而在 Web 3.0 中,ID 通常由錢包地址決定,但顯然錢包地址不是唯一的識別方式,去中心化身份本來就允許多重 ID,可以拆解並重組,但是每個 ID 的影響力(reputation)跟信任度(credit),必須由這個 ID 參與的資料來驗證、認可,最終再歸屬到這個 ID。

在信仰者心目中,Web 3.0、分散式自治組織(DAO)和元宇宙,將構建一個新未來的雛形,Web 3.0 是未來的基礎設施,DAO 是未來的經濟組織形式,而元宇宙是未來的生活形態。三者觸發的創新基礎設施、解構傳統的商業模式,以及重構的新經濟組織體系、新商業模式,都將讓人類文明更加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