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交易所 JPEX 案,累計超過 1,600 人報案,多名 KOL 相繼被捕,涉款 12 億元,為連日新聞焦點。與此同時,全球各地加密幣騙案手法層出不窮,近日 Elon Musk 更被騙徒以 Deepfake 強行代言加密幣。隨著騙案愈益猖獗,監管的呼聲也愈來愈多,但在舊有法律框架下,各地政府又能否迎合新時代挑戰?
毋庸置疑,加密幣已經成為現代金融市場的重要力量。根據 Polaris Market Research 加密幣市場報告,2022 年全球市場估值為 21.9 億美元(約 170 億港元),預計 2023 至 2032 年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 11.6%。NFTs 全球市場規模在 2021 年達到 184 億美元(約 1,435 億港元),預計到 2030 年 CAGR 為 34.1%。
加密概念強調用戶匿名特性與去中心化,比特幣就是為了擺脫主流經濟生態而建。不過路透社分析指出,隨著加密市場發展愈益蓬勃,加密幣交易所與相關業務平台開始尋求融入主流,透過確立合法地位以擴大市場覆蓋率。要得到傳統銀行信任,加密業務必須遵守金融業法規,如反洗錢協定(AML)和客戶盡職審查(CDD)等。
然而,即使行內行外都存在監管的呼聲,除了主流的加密交易所要求客戶提供個人資訊,仍有許多交易所未有類似要求,加密平台又尚未有方法與執法機構共享客戶資料。於是乎,加密市場的匿名與去中心化特質,作為賣點也淪為局限,令加密平台繼續是犯罪活動溫床,類似 1990 年代賭業,販毒、人口販賣、非法武器買賣、恐怖活動全都首選加密幣。
加密市場本身亦騙案叢生,常見有虛假的首次代幣發行(ICOs)和釣魚攻擊。路透社報道,2021 年涉及加密幣的犯罪金額高達約 140 億美元,其中失竊的加密幣金額較 2020 年激增 516%,價值達 32 億美元,72% 個案是通過 DeFi 協議被盜。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報告又指,社交媒體詐騙的損失金額中,每 10 美元損失就有 4 美元屬於加密幣損失。
含糊定義換來法律灰色地帶
全球各國都嘗試介入監管,日本在 2017 年就成為首個監管加密幣的國家,由日本金融情報中心(JAFIC)執行反洗錢規定(AML),嚴格執行確認客戶身份程序 KYC,並且追蹤可疑交易活動。美國參議院委員會於 2022 年 8 月 3 日提出「數碼商品消費者保護法」(DCCPA);歐洲則為加密資產引入的新監管框架,稱作「加密資產市場法規」(MiCA),以監管維持加密幣價值穩定的「穩定幣」,包括資產參考代幣(ARTs)、電子現金代幣(EMTs)及實用代幣。
不過,美國最近針對兩大加密幣平台的大型訴訟案,正好反映舊法例框架可能難以定義加密幣,為監管造成困難。在這場官司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加密幣平台幣安(Binance)涉及證券違規,如處理客戶資金不當、誤導投資者和監管機構;另外,Coinbase 作為美國最大加密幣平台,被控營運非法的交易所,用戶交易的加密幣被指是未註冊的證券。
究竟加密幣是證券、是商品,抑或是以上皆非的嶄新產品,是這場官司的焦點。這個尷尬問題也一直困擾 SEC 與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令加密幣長期處於難以定義的法律灰色地帶。特拉華大學企業管理學主席 Charles Elson 向英國「衛報」解釋,聯邦機構總是試圖擴大管轄範圍,SEC 顯然希望把加密幣定義成證券,並嘗試透過官司以證明部門的主張正確。
去年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破產後,無數用戶與投資者血本無歸,華盛頓與監管部門已嘗試加強管制,無論加密幣被裁定是證券與否,訴訟都可望改善監管情況。投資銀行 TD Cowen 分析師在給投資者的報告寫道:「訴訟對 Coinbase 可能不是好事,但對加密幣應該是好事。無論法官如何裁決,都應該有利於制訂加密幣的最終監管條例。」要監管加密幣產業,不管美國還是其他地方政府,仍有無數技術與法律問題等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