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已死?走過狂熱與投機才是重新開始

A+A-
圖片來源:Paul Yeung/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在疫情期間曾經迎來一波大頭牛市的加密貨幣市場,隨著全球加息不斷已一崩再崩,原本被視為下一波新科技革新浪潮的區塊鏈技術與 Web3 產業,如今也受到愈來愈多質疑

科網教訓:泡沫過後,才真正起步?

這讓人想起 1995 年到 2001 年的科網泡沫(dot-com bubble)。對比 20 年前後這兩次翻天覆地的事件,可以找到不少共同點:

首先,同樣宣稱始於革命性的技術,將開創分散的網絡世界,讓權力流向人民,能削弱政治和商業機構對網絡活動的控制。例如,區塊鏈技術能記錄和追蹤加密資產,目標取代網絡巨頭。

再者,這兩次都出現金融風暴。2000 年初,.com 公司股價站上高峰後,八個月內,上市網絡企業的市值就蒸發 6 成,共損失約 1.7 萬億美元;現在,加密貨幣總市值也從去年 11 月的最高峰,大跌約 7 成、少了 2 萬億美元。

Meta 加密貨幣與金融科技部門負責人 Stephane Kasriel 等人認為,待塵埃落定後,加密貨幣狂熱會像科網泡沫一樣,轉化成一場更穩定、持久的科技革命先兆。

「這些技術很多都經歷了同樣的炒作週期,早期的狂熱和投機之後,就是泡沫破滅。」Kasriel 說。「但區塊鏈技術能為人們解決真正問題,將幫助全世界很久。」

然而,加密技術的確切樣貌、以及哪些用途足以突破當代科技限制,並非完全清晰。目前則主要用於金融投機、犯罪活動、去中心化金融(DeFi),以及 NFT(非同質化代幣)的交易與創建等。

「去中心化的說法,幾乎跟 1990 年代一樣」

愈來愈多科技專家批評,它與 .com 不同,背後的技術沒有可取之處。「去中心化的說法,幾乎跟 1990 年代一樣。」市調機構 Forrester Research 首席分析師 Martha Bennett 解釋,兩者之間有一個根本差異。「1995 年時,我們已經看見許多實際用處,如使用電子郵件、從網絡上獲得訊息等。但 Web 3.0,甚麼都沒有。」

今年 6 月,26 名電腦科學家和學者一同向美國國會議員去信,警告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有風險、有缺陷、未經證實」。

筆記軟件公司 Evernote 前行政總裁 Phil Libin 形容,促成加密泡沫膨脹的力量為:「八成貪婪,兩成意識形態,零技術」。

就連支持者也承認,現有的區塊鏈技術不夠應對大規模線上服務,連最多人用的以太坊(Ethereum),每秒也最多只能處理 30 筆交易。此外,非專業人士很難使用該技術,而隱私、安全和法律疑慮仍無解。

但支持者認為,這是技術未成熟的結果,不算根本缺陷。開發機構 Protocol Labs 行政總裁 Juan Benet 甚至把區塊鏈,比擬為早期的雲端運算。

他說,雲端在 1990 年代已是科技業廣泛關注的主題,但花了二十年才被世人正式看待與使用。他預測,加密貨幣也會迎來類似的技術成熟。研究機構 Gartner 也說,所有的新產業從萌芽、試錯,到形成產業、發展至成熟期,預估還要 10 年以上時間,DAO 和 Web3.0,則需要 5 至 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