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詞】扁平的思維:靈魂深度只是錯覺?

A+A-
圖片來源:Beata Zawrzel/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很多人認為人類擁有與物質世界截然不同的內心世界,我們會有信念、渴望、恐懼、個性、靈魂,甚至科學上的「潛意識」。不過,英國華威大學行為科學教授 Nick Chater 就在著作 The Mind is Flat 駁斥指,人類的心靈其實是「淺薄的」(shallow),沒有所謂的深度,我們認為自己可以直接感知世界,其實只是猜測和意義重構過程拼湊出來的錯覺。

Chater 在書中列舉了很多例子,論證人類所處理的訊息量是多麼細小,例如當我們要閱讀一整頁文章,大腦不會立刻浮現一幅豐富而詳細的圖像,透過眼球追蹤軟件,專家發現人類雙眼每刻也只能聚焦於一至兩個字,而我們大腦甚至無法同時處理兩種或多種顏色,只能一次切換一種。書中也講述了一個經典實驗,參加者先看一架軍用飛機泊在停機坪的照片,然而當影像空白一下後,軍機會換成一架沒有引擎的飛機,有時候要如此交替 40 次人才能發現差異。

總體來說,我們貌似豐富的主觀經驗似乎只是一種大腦構建出來的現象。Chater 認為感覺這回事也不是甚麼特別的東西;情緒可能只是身體狀態變化而產生,並非源於甚麼潛意識。人類有時候把記憶想像為一種訊息擷取(retrieval of information)的過程,但其實大腦在重組片段時是充滿偏差。我們在討論政見時,會以為自己站在理性和真理的一方,但其實政治立場很多時是由認知偏差所引導。

在書本第二部分,Chater 提出了「思維循環」(cycle of thought)理論。他嘗試對比人類大腦和電腦,指出人類大腦要通過一大批緩慢的「神經處理單位」(neural processing units)之互動。Chater 表示這類生物神經元網絡很難同時協調處理多種事情,因此任何特定問題都要先被分割成微小的片段,然後才在整個緊密互連的網絡處理。他認為大腦一次只能專注於一件事情,人類不可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處理問題。

The Mind is Flat 一書推出時,受到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和公共評論人的熱烈討論。「衛報」評論人 Steven Poole 便打趣指,當 Chater 認為人類的「靈魂深度」是一種「錯覺」,是大腦對我們設下的「騙局」,那若果人類的主體性不存在,誰會是這個騙局的「受害者」?他續指,Chater 的觀點與傳統佛教和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無我」觀點很相似,他更像重新描述一種舊有想法,多於帶來一種認知創新。

不過,普利茅斯大學心理學家 Susan Blackmore 和牛津大學心理學家 Emily Troscianko表示十分喜歡 The Mind is Flat 一書。她們認為 Chater 大膽而巧妙地挑明我們對於知覺、情感生活和決策能力的妄想,把一些本來僅限於神經科學對大腦認知的研究帶到公共討論層面,粉碎很多大眾心理學觀點。他的論點很簡單而尖銳 —— 我們難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心靈深處,不是因為它們深奧和模糊,而是因為根本沒有心靈深處可供人探索。所有關於潛意識、無意識、隱藏動機的流行觀念都必須被摒棄,我們的心靈並非建基於無意識的思想和行動之上,而是正如書名所指那樣「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