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記:非一念之差,自殺念頭往往年幼就出現

A+A-
圖片來源:HUI YT/Shutterstock

近月學生自殺個案大幅上升,據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 8 至 10 月,有 22 宗涉 18 歲以下青少年企圖自殺個案,去年同期則為 11 宗。會浮現自殺念頭的當然不僅是高中青少年,不少高小及初中學生都曾有輕生念頭。在此年齡階段,最應該有人介入及早預防憾事發生,但美國臨床兒科心理學家兼全國兒童醫院轄下預防自殺協調員 John Ackerman 直言:「很多成年人認為小學生不可能經歷想要自殺的情緒困擾,但我們非常客觀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由 2013 到 2020 年,美國 5 歲至 11 歲兒童的自殺率平均每年上升 15%,但學區甚少支援在小學及初中階段患有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包括嚴重抑鬱、有自殺念頭及自殘傾向的學生。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截至 2020 年,自殺已成為 10 至 14 歲兒童的第二大死因,也是 5 至 9 歲兒童的第十大死因。

只覺痛苦,不明死亡含意

事實上,兒童與青少年的自殺行為有顯著差異。Ackerman 說:「研究顯示,小至 5、6 歲的孩子都知道自殺會導致死亡,但他們並不太了解這種情況是永久的。我們知道,年幼的孩子絕對可能處於深深的情感痛苦之中。他們可能有想死的意欲,但不完全理解死亡的含義,所以行為或更衝動;有了想法後,可能會快速轉變成行動。」

雖然注意力有缺陷或憂鬱的兒童自殺風險似乎較高,但美國國立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亦發現,自殺死亡的兒童中,只有不到 3 分之 1 曾確診患有精神疾病。相較之下,大約 40% 的孩子家庭狀況不穩定,如離婚、父母憂鬱或濫用藥物,3 分之 1 孩子經歷過停課,而相關問題在疫情期間變得更加嚴重。自殺預防資源中心(SPRC)主任 Ellyson Stout 說:「隨著學校停課,疫情擾亂了父母的生計及就業,而年幼孩子在生活中真正需要的是家庭穩定。所以,可想而知,我認為年輕一代面臨著很多額外的壓力。」

華盛頓大學心理及腦科學教授 Deanna Barch 說:「我確實認為在兒童早期篩檢中,就應詢問他們有關自殘及自殺的問題,由此可找出具這種想法孩子的需要,即使他們在臨床上沒有表現出抑鬱症狀,也可作出干預及支援。」

難表達自殺想法,只想離開

去年 5 月英國曼徹斯特關注心理健康的 SICK Festival 期間,一名男孩在裝置上留言。 圖片來源:Jake Lindley/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NIMH 研究亦發現,2013 至 2017 年間自殺身亡的 5 至 11 歲兒童中,近 80% 的人曾提到過去有自殺或自殘經歷,但其中只有約 10 分之 1 人在接近死前有談論過自殺的想法。Ackerman 說:「由於年齡的原因,孩子們往往不太能夠用語言表達不想活的念頭。很多時候,年幼的孩子認為自己快瘋了,有過(自殺)念頭對他們來說是羞恥的事。他們不明白自己發生甚麼事,所以隱藏這一點。」 

他指出,有自殺想法的孩子可能會說「不想再留在這裡」或「想離開,不再回來」,而不是明確提及傷害或自殺。更常見的是,他們可能甚麼也不說,而是在遊戲期間透露暴力或死亡的想法,或承受焦慮、煩躁、胃痛及頭痛等身心問題。

過往有研究發現,曾嘗試自殺的兒童在青少年時期再次嘗試自殺的機率多達 6 倍。專家建議,若成年人能更輕鬆地與小孩討論自殺、自殘及其他嚴重的心理健康挑戰,有助避免兒童長大後出現此類問題。Ackerman 說:「對於孩子來說,被成年人問及(自殺)問題其實並不痛苦,但成年人通常會迴避該話題。因此,如果大人願意成為值得信賴的支持者,孩子們就不會隱藏這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