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蟲蟲兩餸飯

A+A-
日本德島大學的新創企業 C. TRIA Originals 研發的曲奇餅,混合了食用蟋蟀的粉末製成。 圖片來源:Jun Sato/WireImage

近日,德島縣的高中的午飯膳食裡,出現了混入蟋蟀的可樂餅。這不是食品安全事故,一切都在計劃之中。計劃是由當地的高中生提出,德島大學的新創企業幫助執行,生產出可食用的蟋蟀粉末。

有關計劃的目標是生產出環保兼低成本的食糧,培養食用蟋蟀所需的飼料比一般豬、牛、羊等家畜少,蛋白質的生產效率卻更高。在日本,生產食用昆蟲不是首次,但在學校膳食中使用卻是第一次。看媒體訪問的片段,試食學生們的意見相對正面:「吃起來就是普通的南瓜可樂餅」、「好吃」、「南瓜的味道很濃,蟋蟀的味道不太吃得出來」。

學生們不是因為鏡頭的壓力才講好說話,食用蟋蟀事實大概就是這樣。筆者曾經在澳洲的環保企業買過類似的產品,優惠裝甚麼都有的一大包,由原隻風乾的蟋蟀和麵包蟲、打成粉末的蟋蟀,到混有蟋蟀粉末的意大利粉和玉米片都有。我全部都已經吃光,所以有資格說。乾燥昆蟲基本上是沒有味道的,添加劑是甚麼味道,它就是甚麼味道。純粹就是固體蛋白質,吃不吃得下是心理因素大於一切。

昆蟲不是新發現的獵奇食物,人類早有很長食用昆蟲的歷史。即使在日本,信州 —— 即今天的長野縣也有食用昆蟲的傳統,「蝗蟲佃煮」(いなごの佃煮)連日本政府的農林水產省也有介紹。除了蝗蟲之外,還有加入蠶蟲和蜜蜂幼蟲等做法。所謂「佃煮」,就是把細碎食物用醬油和砂糖煮成黏稠狀的食物,一般會加入小魚乾和昆布之類,但由於信州是內陸,獲取海產相對困難,於是衍生出食用昆蟲的傳統。信州的食蟲傳統只是相對著名,在其他非近海地區,例如群馬縣一帶也是可見的。

食用昆蟲不只是稀奇傳統,更是解決今天糧食危機的出路。昆蟲的蛋白質轉換率高,相比飼養豬、牛、羊、雞等尋常家畜,碳排放更低,理論上是理想的蛋白質來源。當然在口感和味道上,蟋蟀恐怕無法取代牛排,說要以昆蟲完全取代肉類是不切實際。相對合理的發展方式是生產蛋白質補充劑或粉末,可以加在沙律上之類。盡力降低成本和售價,將其變成一個可以在尋常街角超市貨架上找到的選擇,才是最好的推廣方式。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