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

|共20篇|

另類「脫英」:歐洲大學抵制英語?

在丹麥、瑞典、挪威、芬蘭這「北歐四國」及近鄰荷蘭,很多人能操一口流利英語。多間大學躋身國際排名,更有大部分甚至全部課程皆以英語教授。這種被語言學家稱為「領域喪失」的現象,引起不少北歐人憂慮母語將從學術環境消失。部分國家爭取恢復本土語言在大學的主導地位,卻遭受強烈反對。

【烏克蘭戰爭】說俄語的烏人,要跟母語訣別

烏克蘭獨立剛滿 31 年,但語言上始終未有統一。廣義來說,西部以烏語使用者為主,東部及南部人民偏用俄語,邊境居民則說兩者混成的烏俄語(Surzhyk)。今年初俄羅斯入侵烏國,普京便以保護俄語區居民為出兵理由。但數百萬說俄語的烏人不滿被當成開戰藉口,現時積極學習烏語,以求和敵國劃清界線。

要學好一樣新語言,首要是學會分析

學習另一種語言不難,最難是要真正學會。要達到這項目標,學習者需要用特別方法記住詞彙及語法規則,而且做到聽說讀寫俱佳,甚至能夠流利地與母語人士交談。兒童因為吸收能力與記憶力好,要學會也許非難事。但成年人要學好一門新語言,又應該怎樣做?蘇格蘭鄧迪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研究人員近日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指,利用學習日誌,更有助學生練就分析語言之能力,有效將學到的東西具體實踐。

【圖解】瀕危語言

保育語言並不是陌生的話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瀕危語言紅皮書」,1950 年到 2010 年之間共有 230 種語言消失。根據語言研究機構 Ethnologue 的研究,目前全球共有 7,139 種語言,其中 3,018 種語言的使用者不足 1,000 人,屬於瀕危語言。世界過半人口使用的語言只有 23 種。

廖康宇:香港開埠紀念,讀「香港關鍵詞」

書本的成功之處,在於理論及實踐並重,有效梳理一些對香港的迷思,並建立一個以香港為本位的討論思考框架。書中對香港語言文化、務實政治及法治傳統的分析,於近年的社會政治亂局中有啟示作用,值得所有深愛香港、想認識香港的人士再三細讀。

歐洲語系正在美國迅速失勢,為何意大利最嚴重?

隨著中國新移民的湧入,普通話在香港的普及情況有目共睹,近年甚至惹來普通話將會蓋過或取代廣東話,成為下一代香港人母語的疑慮。然而,在美國,語言的移民和同化情況並不相同。美國曾經吸引大批歐洲新移民前來定居發展,大量歐洲語系因而在當地普及,但時至今日,移民人口世代交替,歐洲語系不但沒有繼續發展,在美國的使用率更迅速減少,當中更以昔日的移民大國意大利最為嚴重。

【何謂長遠?】多國專家:母語教學至關重要

本港教育局長質疑,用廣東話學中文不夠長遠,怕會失去優勢云云。非洲多國恰巧也有類似見解,很多小一學生在家說母語,學校則用英語、法語或葡萄牙語授課。然而,這些「全世界」也用的語言對學習並無幫助,因為孩子們根本聽不懂老師說甚麼。一些專家積極尋求方法,改變如斯荒謬的現象。

【世盃迷思】不同母語的比利時球員,說哪種語言才團結?

球星都愛說,踢世界盃是非一般的經驗。不光能為國爭光,亦因為同聲同氣。從落場的球員到場外的球迷,大家都以一樣的語言來歡呼怒吼,那份一體感絕非踢職業聯賽能夠比擬。但今屆殺入四強的比利時,卻是一支操多語言的國家隊。即使同為隊友,卻你有你說法文,我有我說荷蘭文。怎讓他們良好溝通合作無間,成為球隊爭標的一大關鍵。

九成半人說俄語的地方,人民就會支持普京嗎?

適逢今年是愛沙尼亞獨立 100 週年記念,1918 年宣佈脫離沙俄,1940 年重新被蘇聯佔領,1989 年再次獨立。愛沙尼亞與蘇聯的關係千絲萬縷。位於愛沙尼亞東方、第三大城市納爾瓦(Narva),有近九成半人的第一語言是俄語,而非愛沙尼亞語。納爾瓦是邊境城市,一河之隔就是俄羅斯。

陶傑:廣東話的經濟史脈絡

粵語是中華文化最早的源頭之一。特區政府和中國若想加強香港下一代對中國的認同,其實只須普及粵語教育、加強粵語的研究即可。閹割和消滅粵語適得其反。因為粵語和潮汕閩南話一樣,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粵語中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化石,而所謂的普通話,歷史不超過四百年。

石 Sir:英國人的母語

儘管英國有不同地區語言,而就算英語亦口音繁多,但英國政府不但沒有打算消除各種地區語言,反而著力保育,例如英國政府資助威爾斯在學校教導威爾斯語,在民間推動威爾斯語文學等。據說有個很厲害的國家,歷史要比歐美國家悠長得多,卻要逼其國民接受自己的母語次人一等,念兹在兹要消滅國家內其他歷史源遠流長的語言。一個國家以自殘自己歷史文化為任,真不知厲害在哪裡。

經濟愈發達 冰島語愈消亡?

2008 年的金融危機令冰島經濟一度陷入垂死狀態,後來靠自然景觀、「權力遊戲」舞台光環帶旺旅遊業,加上蓬勃的科技發展及走在最前的數據隱私法,令她尊享數據隱私天堂的名聲,冰島似乎重上光明前路——除了冰島人意識到這兩方面利好素正逐漸削弱他們的母語這一點外。

語言死亡,等於滅絕記憶、風光,及為人的意義

根據研究估計,全球 7,000 種語言中,只有 100 種被廣泛使用。每兩星期就有一種語言消亡,在 21 世紀完結前,將有 90% 語言消失。Cambridge Handbook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上這樣歸因:「語言的主要死因,是人們為學主流語言捨棄母語。」人類總是為了獲取更高的社會地位和工作機會,遂向因殖民化而得勢的語言靠攏。對於不在乎自己與母語的文化聯繫的外語崇拜者來說,任何語言消亡似乎都不值一哂,實際上每一種邊緣語言消失都影響深遠,以下姑且說說其中 4 種後果。

外語改變思考,改變……道德?

老套的道德兩難式:假如你是火車司機,左邊的路軌迎面撞向路軌上的 5 個人,右邊則只有一個人,你會犧牲那人的生命以保存另外 5 人的生命嗎?研究指大部分人面對這樣的道德難題都含糊其詞,不願做出選擇。但這樣的問題只要用外語重新提出,近一半人能乾脆地只犧牲一人。

捍衛母語之戰,從電影開始

全球的語言趨向統一,100 年之內將剩餘 600 種語言,屆時世界局面和人們溝通的形式亦會改頭換面。少數群族的語言因社會、政治及經濟因素,漸漸被主流語言取代,瀕臨「絕種」,多種原始文化及知識也隨之失傳。面對這股難以逆轉的浪潮,印度電影製作人 VK Neelarao 仍負隅頑抗,以電影的形式保護自己的語言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