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常稱波羅的海小國,許多人不知它也是歐盟國家之一,現時在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第 30 位,國家積極發展創新科技,令分析師看好,未來有機會成為歐盟的後起之秀。
適逢今年是愛沙尼亞獨立 100 週年記念,1918 年宣佈脫離沙俄,1940 年重新被蘇聯佔領,1991 年再次獨立。愛沙尼亞與蘇聯的關係千絲萬縷。位於愛沙尼亞東方、第三大城市納爾瓦(Narva),有近九成半人的第一語言是俄語,而非愛沙尼亞語。納爾瓦是邊境城市,一河之隔就是俄羅斯。
從愛沙尼亞首都塔林乘巴士穿州過省去納爾瓦,公路沿途風景是農田和樹林,到達納爾瓦後,你會發現這裡一切比塔林更蘇聯,包括街道、樓房、商場、廢棄的工廠。大多數人是以俄語溝通,而非愛沙尼亞語,據政府資料,約有 20% 的人根本不懂愛沙尼亞語。不懂俄語和愛沙尼亞語的遊客,也許感受不深,但對於來自該國其他地區的愛沙尼亞人,則可能會對納爾瓦感覺到有些陌生。
這個與俄羅斯鄰接的邊境城市,難免讓人聯想起 2014 年遭俄國吞併的克里米亞。納爾瓦的地標「納爾瓦城堡」,中世紀的城牆巍然矗立在河邊,狹窄的河流另一邊就可見到俄羅斯國旗和邊防衛兵。當年克里米亞成國際頭條之際,納爾瓦亦得到了西方記者和政治學者的注目,他們都好奇:「納爾瓦會是下一個克里米亞嗎?」
仔細分析後會得知:不太可能。的確,納爾瓦居民與俄羅斯有著文化、歷史和語言聯繫,但他們很少會想真的成為俄羅斯一分子。愛沙尼亞的工資、養老金和生活水平均高於邊界的另一邊。「經濟學人」文章斬釘截鐵說:「納爾瓦不是克里米亞,愛沙尼亞不是烏克蘭。」因為愛沙尼亞沒有那麼腐敗,同時也是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因此,俄羅斯要干涉愛沙尼亞會比在烏克蘭困難得多。
納爾瓦既在國家的邊境,在經濟和文化上也處於國家的邊陲,在市中心的咖啡館、酒吧和餐館為數不多,城市又要面對人口老化和人口萎縮兩大難題。納爾瓦地方政府因此提出在 2024 年把納爾瓦塑造成愛沙尼亞的歐洲文化之都,吸引歐洲和塔林投資。在中央政府資金幫助下,廢棄的工廠正改建成劇院和畫廊,冀吸引藝術家進駐。
今年 9 月,納爾瓦將舉辦音樂節,由「塔林音樂週」組織團體舉辦。塔林音樂週每年 3 月尾於塔林舉行,吸引逾 3 萬人參與。當地官員和主辦者希望西方音樂文化的狂歡能為納爾瓦注入生氣,讓說俄語的居民更融入國家。
愛沙尼亞文化部副部長 Piret Hartman 說:「過去我們沒有和說俄語的人溝通,只是告訴他們必須做的事情:他們必須學習愛沙尼亞語,他們必須融合。」她又表示,愛沙尼亞裔人現在意識到,他們需要對講俄語的人抱更加開放的態度。
無論以甚麼為母語,相處貴乎尊重,在國家裡生活得繁榮、快樂且富有尊嚴,便無懼分離主義。即使是說俄語,也不一定會離異愛沙尼亞而支持普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