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死亡,等於滅絕記憶、風光,及為人的意義

A+A-

shutterstock_578953402

根據研究估計,全球 7,000 種語言中,只有 100 種被廣泛使用。每兩星期就有一種語言消亡,在 21 世紀完結前,將有 90% 語言消失。Cambridge Handbook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上這樣歸因:「語言的主要死因,是人們為學主流語言捨棄母語。」人類總是為了獲取更高的社會地位和工作機會,遂向因殖民化而得勢的語言靠攏。對於不在乎自己與母語的文化聯繫的外語崇拜者來說,任何語言消亡似乎都不值一哂,實際上每一種邊緣語言消失都影響深遠,以下姑且說說其中 4 種後果:

1. 失凡一種「何以為人」的表達方式

英國語言學家、Language Death 的作者 David Crystal 曾說:「每當一種語言死去,我們首先失去的,是一種解釋『何以為人』的獨特表達方式。」當時他正回應有關印度語言消亡的問題。失去了母語讓人溝通出現障礙,會開始覺得自己是被孤立的,遂開始為人的目的。印度是擁有幾百種語言的國家,統計顯示當中 220 種已於最近 50 年消失,最少有 7 種主要語系消失。

2. 失去一部分地球歷史與文化記憶

在格陵蘭,因紐特人(即愛斯基摩人)幾千年來靠感受微風中細微的差異,得以在霧重無星的黑夜中導航,因此他們為不同的風命名,例如在格陵蘭語中有一個字「isersarneq」,用外語解釋起來不是隻言半語能夠了事:「一陣從海上吹來峽灣的風,叫你難以舉帆歸家,不過只要你出了峽灣,天氣就晴朗起來了。」專門研究格陵蘭語言的語言學家 Lenore Grenoble 形容格陵蘭語為一種神奇語言:「有很多格陵蘭詞語,翻譯做英語的話要寫成長長的句子。」這些文字承載我們從未得見的風光,慢慢因為人口遷移和氣候改變而衰亡,原住民撤出家園當上氣候難民脫離母語文化,而趁融冰前來開礦採油的移民和外來工人帶來外語,此消彼長。猶是如此,格陵蘭語已經算是北極地區語言中最有前景的一種了。

氣候改變打亂本來的氣候規律和風光,一旦連這些語言也逐漸消失,「isersarneq」也只能淪為無法收復的回憶。

3. 地球失去一部分抵擋環境威脅的地區資源

如 Nancy Rivenburgh 多年前發表的文章所講,今天我們經歷的語言消亡與過去的不能同日而語。從前舊語言消失時,總會以另一種形態重生,自成語言平衡(Linguistic Equilibrium)。但過去 500 年這種平衡被打破,所謂的主流語言——也有人稱「都市語言」——急速擴展,以邊緣語言的消失為祭品,但這些邊緣語言不是被取代,它們是被消滅了。

Rivenburgh 指,土著語言和以邊緣語言為母語的人,都是他們世世代代對於周邊生態環境認知的記錄者和傳承者,尤其在物種大滅絕的時代,更是珍貴的資料來源。「醫療科學將失去有潛力的療法,國家政府和資源規劃者也將失去祖先積累下來的生態智慧。」

4. 一部分人失去母語

語言消亡最大的悲劇,莫過於一群人發現自己再也說不回最初的母語,又或者成為通曉母語的小眾,如墨西哥最後兩個會說阿亞帕涅科語(Ayapaneco)的兩名老人。又有部分像加拿大原住民語言被一系列政策壓制至瀕臨絕種,或為了學習官方語言英語而不懂說夏威夷語的夏威夷人,在從天而降的「官方語言」牌匾下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