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母語之戰,從電影開始

A+A-
巴別塔象徵人類語言統一,同時象徵語言分散。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巴別塔象徵人類語言統一,同時象徵語言分散。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全球的語言趨向統一,100 年之內將剩餘 600 種語言,屆時世界局面和人們溝通的形式亦會改頭換面。少數群族的語言因社會、政治及經濟因素,漸漸被主流語言取代,瀕臨「絕種」,多種原始文化及知識也隨之失傳。面對這股難以逆轉的浪潮,印度電影製作人 VK Neelarao 仍負隅頑抗,以電影的形式保護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Neelarao 的家鄉位於印度南部城市馬杜賴(Madurai),當地的主流語言是泰米爾語(Tamil),另外的 80% 語言已被人們遺忘,他的母語索拉什特拉語(Saurashtra)也不免急速步向消亡。Neelarao 表示每當說母語的時候,孫兒都聽不明白,而家庭朋輩都是以泰米爾語溝通,他害怕不久之後自己會被變成泰米爾人。

基於保衛母語的執著,Neelarao 聯同其他人自費拍攝電影「笨蛋女婿」(Hedde Jomai),記錄這種消亡中的語言。電影在上映之後造成迴響,很多人開始對索拉什特拉語有所認識,他們以往只知道女婿的泰米爾語是「maupillay」,看完電影後就學會它的索拉什特拉語是「jomai」。

Hedde Jomai 電影宣傳照 圖片來源:Hedde Jomai Facebook 專頁
Hedde Jomai 電影宣傳照 圖片來源:Hedde Jomai Facebook 專頁

印度獨立以來,多元文化被印地語(Hindi,印度官方語言)統一,傳統習俗都由新的民族身份取代,加上學習英語的全球化趨勢,導致過去 50 年有 220 種印度語言消失,印度遂成為全球語言絕跡率最高的國家。

為免走向消亡的命運,索拉什特拉人展開文化反擊戰,他們製作母語的音樂及雜誌,透過社交媒體把電影和 MV 分享到網絡平台,把少數群族的文化帶到主流社會。當地社區的歷史學家 Krishnamoorthy 解釋其母語之所以能完整地承傳下去,歸因於某程度上的文化隔離,而且他們的詩和歌曲都具有鮮明的傳統內涵。

語言可謂知識的載體,累積了經年的原始文化和知識。每一種語言都蘊含獨一無二的文化。以北美的卻洛奇族(Cherokee)為例,他們的語言裡沒有措詞表達「goodbye」,只有「I will see you again」;另一方面,卻洛奇語擁有其他語言沒法表達的詞彙。由此可見,每種語言有其演繹人類行為和情緒的獨特方式。當語言死亡,它所承傳的文化亦隨之式微,只要認清這個事實,就不難理解 Neelarao 製作電影的衝勁,以及邊緣群族冒險留存母語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