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

|共21篇|

把冰山水,帶到缺水的地方,可行嗎?

2020 年全球約有 20 億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在非洲,人們平均每日走 6 公里才能取得潔淨淡水。但在南北兩極,每年有超過 10 萬座冰山直接融化到海洋裡。Chasing Icebergs 一書作者,法律、文化和人文學科學者 Matthew Birkhold,便認真看待科學家眼中不切實際的計劃 —— 將冰山蘊含的淡水,輸送到缺乏潔淨淡水的地方。

「你自己懂的」薩米家庭育兒方針

家長「頭痕」,原因有時可能是孩子不聽話。不過,為甚麼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自把自為的孩子一定頑劣?歐洲唯一土著民族薩米人(Sámi)就有另一套看法 —— 讓下一代自小參與放牧工作、擁有生活起居發言權、鼓勵他們在不同生活範疇獨立決定。儘管這種獨特的育兒方式,旨在讓孩子準備應對北極生活的極端挑戰、培養適應力,但都市家長,或許也能從中參考一二。

全球暖化解凍凍土,北極基建不穩?

北半球有 4 分 1 面積在永久凍土(Permafrost)層下。「永久凍土」雖名永久,這並不代表凍土永遠不會融化,而是指連續兩年處於或低於攝氏零度的土地。全球暖化,永久凍土也不能獨善其身,亦有愈來愈多研究估計暖化對凍土的影響,及凍土融化帶來的風險。

全球暖化,北極熊如何在陸上覓食?

北極熊是肉食動物,主要捕食海豹,但亦會尋找陸地食物,例如海鳥蛋、麝牛、馴鹿,甚或到垃圾場覓食。在 1983 至 1999 年間,至少有 13 宗有關北極熊捕殺馴鹿或進食馴鹿腐肉的報告。2020 年,科研人員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首度用攝影機拍到北極熊捕獵馴鹿的畫面,並發表論文解構有關在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熊,如何愈來愈多轉向捕食陸上生物。

中國航海家「環北之旅」,如何體現北極地緣政治問題?

今年 6 月 30 日,中國航海家翟墨乘帆船「翟墨 1 號」從上海出發。翟墨 1 號船帆印有「環北之旅」字眼,聲稱是「人類史上首次不停靠環航北冰洋」,聽來並無不妥。但據中國環球電視網報道,翟墨途中嘗試由北大西洋進入蘭開斯特灣,遭加拿大海岸警衛隊「非法攔截」。美國獨立智庫北極研究所研究助理 Trym Eiterjord 認為,翟墨 1 號「環北之旅」遇阻背後,是北極地緣政治的縮影。

世紀疑團:極光不只有光,還有聲?

很多人都想親眼看到美得叫人目眩的極光,但其實一直有北極圈居民報稱,極光不只看得到,還會傳出怪聲,科學界主流曾以為是心理作用,直到 5 年前才有研究肯定極光真的會發聲。劍橋大學歷史與科學哲學博士生 Fiona Amery 整理歷史,解釋極光發聲的成因,而科學家何解一再錯過這些證據。

格陵蘭獨立,有利俄羅斯?

作為丹麥自治領地的格陵蘭,境內長年有獨立議程。當地蘊藏豐富礦產、鈾儲備,及大量稀土,皆是發展高科技經濟的重要資源。美國前總統杜林普任內就曾表示,有意向丹麥洽購格陵蘭;俄羅斯似乎亦饒有興致。前美國國務院蘇聯民族事務特別顧問 Paul Goble 更指,俄羅斯有意利用日益獨立的格陵蘭對抗西方。

2020 北極融冰近況

經過長達一年的北極冰層探險之後,研究破冰船 Polarstern 進一步揭示北極冰蓋減少。最近的極端天氣,包括西伯利亞出現前所未有的熱浪,均加劇融冰趨勢。科學記者 Michael Gross 在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總結北極融冰的研究結果,預視如趨勢持續,不久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藝評:感知的政治,重構的想像 —— 評「人造新北極」

在香港,一提到北極,腦海立即浮現的可能是冰天雪地白茫茫一片,或是極地科學家於兇險環境探險研究之地,又或是觀看極光的夢想旅遊之地。然而,我們對北極的想像真的只能限制於此?著名丹麥藝團「無形旅舍」於今年世界文化藝術節呈獻的「人造新北極」,為香港帶來不一樣的北極以至世界的想像。

身教言傳 —— 北極因紐特原住民育兒指南

今時今日,生理成熟但心智未熟的成人屢見不鮮。容易發脾氣、衝動的特質不再是孩童專有。人的成長,與父母管教方式有莫大關係。世上沒有育兒聖經,指引父母如何教出面面俱到的孩子。不過,若要孩童日後懂得管理情緒,或可參考北極圈的因紐特原住民(Inuit)。

反常天氣因北極冰?

對於北極融冰,美國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北極氣候專家 Jennifer Francis 表示,如此急速的轉變,將影響現時天氣模式,以往或有自然的厄爾尼諾現象讓赤道太平洋中部、東部表面海水異常溫暖,但從未與北極變暖同時發生,現在我們將要面對全新的局面。融冰除了是暖化的果,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融冰是導致反常天氣的因,因風不像以往般的方式繼續吹。

極地戰熊:為何北極熊包圍科學家?

一班科學家披著厚重的大衣,在冰天雪地之中進行科學研究,怎料燃料耗盡,補給需時,更被饑腸轆轆的北極熊群包圍。科學家只好守門不出、等待補給。以上不是電影故事,而的確在日前發生在北冰洋,被困的主角是俄羅斯的氣候研究員,但另外的主角北極熊,也有極大隱情,它們或因全球暖化才「挺而走險」。

Live Norish:企鵝移民去北極?

選舉季節又來臨,各區大街小巷的競選橫額上,總少不了「成功爭取」的字眼吸引眼球。某位來自經常標榜成功爭取「雞毛鴨蒜」政積的政黨的區議員,幾年前曾經在電視時事節目中揚言「北極人少企鵝多」,其豐富自然科學常識及為企鵝爭取移民的熱忱到今天仍然受人津津樂道。若然企鵝真的移民北極,企鵝寶寶會生活得好嗎?

Live Norish:一帶一路去北極

——唔係呀嘛?一帶黑色旅遊警示地區敍利亞、伊拉克、巴基斯坦,一路每年人均收入不足 1,000 美元的阿富汗和孟加拉,現在北大人都開始將這概念鴻圖吹淡風了,是誰甚麼時候無聊頂透給一帶一路吹超級寒風?「一帶一路去北極」不是惡搞,卻是真有其事——發生在剛好一個世紀前。

Live Norish:北極鉛水殺人事件

香港大型屋苑先後發現食水含鉛量超標,事件至今仍未解決。政府顧問醫生說「拉勻一生」去算,喝下肚子的鉛水也沒有什麼影響,更有立法會議員驚言多喝鉛水會延年益壽。只是極地探險歷史中,卻曾發生過轟動一時的鉛水事件,肇事探險隊全軍覆沒,就此終結一生。

Live Norish:遇到北極熊,又如何?

「你地有無喺野外見過北極熊?我見過!我真係見過!」假如有朋友說見過北極熊,你不必羨慕或妒忌,因為根據「極地野外生存秘笈」的那一頁「如何與野生動物保持適當距離——最簡易方法」是伸直手臂豎起姆指。若你的姆指可以蓋過視線內的動物,你便算是與牠保持安全距離了。以此方法,與企鵝的安全距離大約是 5 米,北極熊便是 300 米開外。相信你的那位朋友也只是遠遠的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