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北極融冰近況

A+A-
研究破冰船 Polarstern 圖片來源:路透社

經過長達一年的北極冰層探險之後,研究破冰船 Polarstern 進一步揭示北極冰蓋減少。最近的極端天氣,包括西伯利亞出現前所未有的熱浪,均加劇融冰趨勢。科學記者 Michael Gross 在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總結北極融冰的研究結果,預視如趨勢持續,不久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2019 年 9 月,德國研究破冰船 Polarstern 從挪威特羅姆瑟出發,花了一年時間在北冰洋漂流。Polarstern 身負重任,為國際科研項目 MOSAiC 的漂流觀測站,由 20 個國家協力營運。他們將船綁在大冰塊上,在冰塊上建立研究站,然後隨冰漂移,進行科學探測。過去一年,研究團隊詳細測量新近進入的北極區域,這將有助改善氣候模型,並為氣候政策提供依據。

氣候科學家一直知道北極的升溫速度比地球其他地方快得多,比 125 年前挪威探險家南森探索北極的測量結果要高 10 度。儘管現時北極中部仍然有令人著迷的冰凍景觀,但冰的厚度只有 40 年前的一半。

研究人員發現,河流帶進北冰洋,尤其是西伯利亞沿岸的熱量不斷增加,亦是造成融冰的因素之一。河流不僅向海洋輸送淡水,而且還輸送熱量。他們估計,自 1980 年代以來,河流熱量導致 1 成冰面損失。儘管如此,河水中的熱量只有很少直接導致融化,很大一部分逃逸到大氣中,並繼續加劇總體變暖趨勢。

西伯利亞海岸的變暖情況尤為關鍵,許多新冰在西伯利亞海岸形成,然後向格陵蘭漂流。在今年夏季,西伯利亞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Scandinavian Peninsula)錄得破紀錄高溫,附近的拉普捷夫海(Laptev Sea)在 10 月底才開始形成新的冰層,比以前觀察到的冰凍期遲了約 10 天。

在北冰洋另一側,北美大陸北部也經歷了異常高溫。來自美國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的研究人員使用研究船 Norseman II 作觀察,發現白令海(Bering Sea)的冰層也延遲了數週形成。而今年 7 月,埃爾斯米爾島(Ellesmere Island)海岸的米爾恩(Milne)冰架坍塌,失去了 80 平方公里的浮冰面。

單是海冰和浮冰架減少不會影響海平面,因為冰會根據其重量來取代水的體積。但是如果沿海支撐的冰架融化,則會更多海水暴露在日光中,使海水變暖,繼而促更多冰架融化。這也會影響陸地冰蓋,例如覆蓋格陵蘭大部分地區的冰蓋。如格陵蘭冰蓋消失,將會導致海平面上升 6 米。

全球暖化,不僅影響北冰洋,高緯度地區的凍土也會融化,影響凍土地區的動物生態。例如加拿大的馴鹿種群具廣泛遷徙習性,並按此週期繁殖。隨著積雪和土壤融化,地面變得柔軟,使動物更難行走,北美馴鹿最北端的種群已改變了生殖時間,較以往更早生育。此外,海洋動物也將要適應變暖的北極。冰層日漸消失,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北冰洋的「大西洋化」,他們發現北冰洋海域變暖和海冰減少,北冰洋環境將更近似北大西洋。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生態學者 Logan Berner 的團隊,則利用衛星觀測分析北極苔原植被的變化。在 1985 年至 2016 年之間,北美和歐洲中有 38% 的地塊植被密度增加(即綠化),而密度減少(即褐化)的僅 3%。包括西伯利亞在內,整個北極地區的數據顯示,在 2000 年和 2016 年間,有 22% 的地區綠化,4% 的地區褐化。綠化在短期內可能會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但並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好趨勢。因為極地綠化,減少了表面反照率,從而加劇變暖。

除了反照率效應外,還需要擔心變暖使凍土釋放大量甲烷,及海洋中的甲烷水合物沉積物,意味著大氣的溫室氣體濃度進一步上升。俄羅斯研究船 R/V Akademik Keldysh 國際團隊所進行的考察初步顯示,拉普捷夫海以北的大陸架上已有甲烷釋放。研究人員認為,西伯利亞沿岸水域的大西洋化亦可能使甲烷沉積物變得不穩定。

事實證明,北極是氣候變化首當其衝的重災區。核動力破冰船 50 Let Pobedy 船員在 2018 年於北極留下了一個時間囊,裡面的物件記錄了早期 21 世紀的生活,並寫信給未來不再凍結的北極世界。但他們沒有考慮到跨極漂移,結果時間囊在今年 10 月於愛爾蘭一個海灘上被發現,這預示著無冰時代可能比我們所預期的更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