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Norish:一帶一路去北極

A+A-

文:Miriam Lee @ Live Norish

——唔係呀嘛?一帶黑色旅遊警示地區敍利亞、伊拉克、巴基斯坦,一路每年人均收入不足 1,000 美元的阿富汗和孟加拉,現在北大人都開始將這概念鴻圖吹淡風了,是誰甚麼時候無聊頂透給一帶一路吹超級寒風?「一帶一路去北極」不是惡搞,卻是真有其事——發生在剛好一個世紀前;然而這「一帶一路去北極」並不只是口號,不單有個人有公司花錢花時間投資在這裡的「無限商機」,連國家級機構都大量投入建設。劇透:不過全部衰收尾。

話說差不多在 100 年前,北極的探險活動已相當成熟,除卻北冰洋的長年冰封水域和格陵蘭冰蓋,絕大部分的海域、島嶼、近岸地區都有測量或勘探記錄。碰巧當時美國及歐洲經歷完大戰,經濟蕭條,大家都在尋找突破困局的機會,那怕遠至北極,搏一鋪都好。當時備受吹捧的「北極版一帶一路」,包括東北航道 Northeast Passage(由荷蘭經挪威到俄羅斯的白令海、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至東部港口海參威)和巴倫支海路 Barent Sea Route(挪威與俄羅斯北岸至斯瓦巴群島之間的海路),昔日令人聞而生畏的極北地區,一夜間成為炙手可熱的營商機遇。(好熟悉的橋段喔!)

那麼「一帶一路去北極」帶來了甚麼?舉以下兩個例子吧!

已荒廢的 Ny London 礦場大本營
已荒廢的 Ny London 礦場大本營

Ny (New) London 是在斯瓦巴群島西部一個小海灣的礦埸,由淘金英國商人 Ernest Mansfield 建立。大約於 1905 年,他聽說在斯瓦巴群島有黃金,便於其後十數年多次前往這北冰洋島嶼碰運氣,更集資成立淘金王國,在 Ny London 和另外數個群島上的地點興建礦場。折騰了好幾年,金子沒有找到,卻找著大理石,但大理石遠不及黃金值錢,而且礦場位於北極,一年內只有短暫的夏季和初秋適合採石,採集好的大理石由北冰洋運回英國也不化算,淘金王國的美夢也隨之幻滅。那些湊熱鬧的投資者當然血本無歸,這堪稱最早期的「倫敦金」騙案。

時間停留在列寧時代的巴倫支堡
時間停留在列寧時代的巴倫支堡

與巴倫支海擁有相同名字的巴倫支堡(Barentsburg),最初於 1920 年代由荷蘭商人建立,於這裡開採煤礦,後來發覺無利可圖,便將整個礦場賣給蘇聯國企。不過,蘇聯看中這煤礦小鎮,純粹是因為想要在北冰洋有個立足點,而不是因為這北極礦場有甚麼經濟效益。由蘇聯經營的巴倫支堡,日用品和資金全部由國家供應,能賣到北歐的煤炭,僅僅夠支付運煤的船費。直至今日,俄羅斯仍然派員在這裡維持小鎮的基本營運。

要數這「北極版一帶一路」的好處,唯一能算得上的,應該就是「斯瓦巴條約」的簽訂。「斯瓦巴條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凡爾賽討論和簽訂的條約之一,目的是要解除歐洲各國在北極的軍事擴張,和保護各國在斯瓦巴群島的經濟活動,後來再加上保護環境的條例,令這裡成為今日研究北極環境的重地。唔講唔知,原來中國亦是「斯瓦巴條約」的簽署國之一,不過負責簽名的是「中華民國」,並於 1925 年由民國政府確認。

作者簡介

Miriam Lee,蜑家妹一名,喜歡文學、音樂和大自然,喜歡獨自背著背包旅行,喜歡對著大海沉思,誤打誤撞走上了多次遠征南北極的路,感受地極無垠荒涼卻又不失細膩動人之處。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Live Norish於2013年由陳若谷創辦,跟一眾博客以文字相片描述北歐的美好風光。一個網頁,一個世界;希望大家可以在Live Norish中領略到世界另一端的生活態度。

http://www.live-nori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