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為甚麼需要博物館

A+A-
圖片來源:Miguel Candela Poblacion/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李特首去年施政報告中的流行文化博物館未見其影,文化博物館先要殺頭,科學館也要讓座給國家發展成就館。把好好的博物館關掉很可惜,但話說回來為甚麼我們需要博物館?

用作儲存的叫資料庫,用作展示的叫博物館。博物館的存在就是為了把收藏品放出來讓人看,這之所以成為一門專業,是因為展示不是純粹把東西放出來,而是一系列收集、分類和主題設計的工作。如果你有到過博物館專業不發達的地區,會發現大堆展品堆置在玻璃櫃裡,東西看起來很漂亮或者很有價值,但你分不出各自的分別和關係,甚至叫不出名字。

博物館學與人類學等探索殖民地的學科有歷史上的直接關係,除了展示新奇有趣的異國事物,也有彰顯帝國威能的目的 —— 你看我們國家跑得多遠。隨著反殖民和後現代浪潮,90 年代的歐美掀起改革風,把原來「老闆決定一切」的策展做法,漸漸加入互動元素,觀眾擁有反思的空間。博物館由原來上而下的教育場所,轉變為著重自主學習的資訊空間。

到了 2000 年代以後,媒體科技的發達除了提供更多展示形式的可能性,同時衍生出博物館本身的存在危機。如果所有的資訊和體驗都可以在電子世界中完成,那為甚麼我們還需要花錢維持一個物理的博物館?擁有稀世珍藏的大型博物館還好,你要看羅塞塔石碑或者蒙娜麗莎,始終要到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而且這些博物館本身就是「打卡」聖地,從來不愁沒有來客。然而對於相對小型以及沒有珍寶的博物館,改革成為了關連生死存亡的掙扎。

於是今天許多博物館會花盡心思舉辦不同的主題展,加入更多的互動內容以及開發限定紀念品,務求保持觀眾的新鮮感。有些博物館甚至會把內容完整上載網絡,所有人都可以在 Google 街景裡遊走展覽。只有參與體驗無法被展示資訊取代,博物館才能證明其價值。在改革路上走得最前的博物館,會把自己定位成類似大眾會堂的社交空間,把日常生活與教育展示的空間融合。

香港文化博物館本來是最有潛質發展成這種現代展示空間,不過在「反思」已經是危害國家安全的環境裡,國家發展成就館這種上世紀的殖民遺物才得當權者的歡心。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