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意是指人若不加以修為,便天地不容,但後來被人們用來形容一種要為自己著想的心態。思考人類的本性,是哲學一個經常探討的命題。後來心理學出現,又為辯論提供更多實證支持。侯城大學心理學家 Richard O’Connor 的團隊最近就發表研究,指出人類其實沒有想像般自我中心,反而對其他人想法十分敏感。
有些傳統演化心理學書籍會指出,人類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物,十分偏向於自身的信仰和信念。有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直到 4 歲左右,孩子都依然不容易理解其他人的想法,原來會跟自己不同。理論上,成年人會明白其他人可能有與自己截然不同的理念,然而我們在簡單的社交場合也不時會犯錯,誤以為其他人的想法與自己相同。許多心理學家就把這些認知錯誤,視為人類會有自我中心偏見的證據。
O’Connor 團隊的研究提出了相反的觀點,指出人們有時對其他人想法非常敏感,甚至可以挑戰他們本來的想法。在研究中,研究中成年參與者要觀看一些影片,其中一個角色要在「目擊者」旁觀下,將一組鑰匙在兩個盒子之間移動;某些視頻中「目擊者」其實沒有看到鑰匙最後到了哪個盒子。影片結束後,參與者理論上知道鑰匙的最終位置,而「目擊者」可能誤信鑰匙在其他地方,因此參與者和「目擊者」意見會有分歧。
每天我們都會遇到類似情況:他人與自己想法不同。如果人類是自我中心的,那麼忽略我們自己的想法並不會容易。為了測試這一點,團隊在每段影片後都會問參與者一條問題,有些問題是關於「目擊者」認為鑰匙在哪裡,其他問題則是關於鑰匙的真實位置。參與者需要在電腦以滑鼠回答問題,團隊則會追蹤滑鼠移動情況,以便了解參加者的堅定程度。如果人是自我中心,那麼他們應該對反映自己想法的答案更決斷。
然而團隊發現,即使參與者知道「目擊者」的想法是錯誤的,他們仍然會不禁考慮對方的講法,有參加者甚至會被誤導至錯誤的答案。團隊的首輪研究共招募了 76 名參與者,後來他們再招募人員進行兩輪類似研究,結果依然相似。O’Connor 表示,現有文獻也有其他研究得出類似結論,面對同一件事,當參加者得知有其他人見到或者相信其他版本,最終也有影響自己對事情的判斷。過去十年大量研究亦顯示,我們的認知會受他人影響。
當然,人類的思考系統十分複雜,尚有很多未能解答的地方。例如 O’Connor 提到學者們仍然不理解成年人為甚麼有時表現得自我中心,有時卻對他人的想法敏感。不過,研究數據基本上否定人類本質單純是自我中心的。O’Connor 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證明我們不僅僅是被困在自己腦海中的個體,而是一個超社會(ultrasocial)群體,能彼此影響,也被彼此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