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探訪長者,有助他們延年益壽

A+A-
圖片來源:Pressmaster/Shutterstock

62 歲的 Maria 居於美國,因要夜班工作,平日甚少社交。她性格內向,沒兒女或密友;每日只以看電視來打發工餘時間,透過大量真人騷、電影和新聞節目,為日復日的刻板生活帶來一點變化。她自覺健康狀況良好,但表示並不快樂,以分數衡量的話,幸福感只有 2 分(10 分為滿分)。

美國政府自 2003 年開始調查「美國人的時間運用」,Maria 是受訪者之一。近數十年,人們感覺孤獨的情況更為普遍。根據醫學雜誌 BMC Medicine 發表的最新研究,感覺孤獨的人,死亡率可能比其他年齡、性別、背景相同但擁有社交關係的人高出 39%

近年不少研究也支持上述結論,但今次研究卻罕有地將孤獨劃分為「主觀孤獨」和「客觀孤獨」。前者是指在表面的關係中感覺「孤獨」;後者是於朋友或家人等親密關係中感到被「孤立」。研究採用了英國生物銀行於 2006 至 2010 年間招募、年齡屆乎 40 至 70 歳、共 458,146 名成年人的數據。13 年後,其中 33,135 人死亡;研究人員將他們的年齡、性別、社會經濟狀況、病歷與孤獨感等進行比較,由此證實:孤獨足以致命。

研究指出,客觀孤獨比主觀孤獨的死亡風險更高,但綜合起來卻是致命的。評估孤立感時,研究員會考慮受訪者有否參與團體活動、獨居或與人同住、以及是否有朋友和家人拜訪;這 3 項因素都與死亡風險有關,而在從未接待過訪客的人中更為顯著。研究人員之一、心臟病專家 Jason Gill 表示,當中的關係存在閥值效應,一旦開始每個月與親友見面,不論次數多寡,死亡風險亦保持穩定。

研究人員未能解釋當中的因果關係,但推測是因為親友為人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並幫助他們獲得醫療服務;另外亦可能關乎社交孤立的人,傾向有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並缺乏定期運動、規律作息和充足睡眠等健康習慣。馬德里技術大學臨床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 Bryan Strange 就建議人們定期探訪身邊的獨居者,他曾長時間研究「超級老人」,這些長者在 80 歲時的記憶力與年輕數十歲的人相若,而他們大多維持著各種社交關係,似乎在其認知層面上帶來好處。

社會老年學家 Andrés Rueda 在療養院工作了 40 年,認為朋友和家人的探訪有助維持長者身心健康;而且療養院的環境有助他們與其他長者建立聯繫,因此住在療養院比獨自一人好得多。

該研究並未包含年輕人的數據,但研究人員提醒,每個人也會經歷死亡,而每個月探望長者正是延長其壽命的好方法。這並不是一種純粹的利他行為,畢竟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此往往對雙方均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