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樹洞:談生論死的虛擬聚會空間

A+A-
圖片來源:Dani D.G/Shutterstock

對於親友離世,不少生者都找不到排解情緒的出口,但原來元宇宙有虛擬聚會平台,可供參加者以匿名方式敞開心扉,分享難以啟齒的生離死別感受,以 VR 的臨場感建立跨地域互助社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記者就深入元宇宙,帶來第一手報道。

2017 年成立的元宇宙平台 EvolVR,提供不少靈修及輔導活動,記者 Hana Kiros 參加了名為「Death Q&A」的環節,每星期聚會一次,持續 4 個月。他聽過有參加者分享患癌經歷,有人質疑婚姻意義,有人在親友死後數小時,隨即分享對逝者的珍貴回憶,有人談及童年創傷,有人更直接詢問應如何面對死亡。參加者以虛擬替身發言,不受現實的社交關係束縛,卻又通過 VR 得到類似傳統面對面的交流體驗。

活動環節由 73 歲前臨終關懷義工 Tom Nickel 與主持人 Ryan Astheimer 合辦。Tom 坦言,通過 VR 建立的關係,既親密而深刻,縱然脆弱,「但不複雜,我們不會依賴彼此生活」,可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磨擦和衝突。不少參加者視這個空間為救生索,特別是疫情高峰期,大量長者染疫死亡之際,大家卻要保持社交距離,難以聚首跟死者好好道別。

「Death Q&A」的虛擬空間有一座藏傳佛教寺廟,四周有不同風格的墳墓,參加者會見到 Tom 的虛擬替身站在佛壇前,開始時他會詢問各位,是否有故事想要分享。只有 20% 用家透過 2D 電腦畫面登入,其餘都配戴 VR 眼鏡,記者形容那種臨場感相當強烈,可以近距離聽到其他參加者的聲音,甚至聽到當中的顫抖,就像在你耳邊低語。有時感覺像闖入教會或家庭聚會,部分參加者更會在活動前後相約線上聚首。

戴 VR 眼鏡的神學家

62 歲退休人士 Claire 是參加者之一,丈夫 Ted Matte 在數年前證實患上末期癌症,經歷 32 次放射治療,為紓緩照顧丈夫的壓力,Claire 曾經利用 VR 眼鏡尋求娛樂。直到去年 1 月,醫生承認治療失敗,Ted 只餘下 4 至 6 個月壽命,但由於免疫力太低,夫婦二人都不敢出門,以致愈漸變得孤立無援。

當時 Claire 唯一精神寄託,就是透過 VR 眼鏡接通「Death Q&A」,分享枕邊人生命即將倒數完畢的哀慟,有參加者表示同情,亦有人分享自己喪失至愛的經歷,以及如何從悲慟中重新上路。住在美國的 Claire 更結識了住在非洲肯雅的 Paul Waiyaki,兩人成為互訴心聲的對象。

Claire 坦言,這樣的結緣相當神奇,就像回到幼稚園,可毫不尷尬地對某人說:「我想跟你做朋友。」Waiyaki 則表示,自己是透過這個元宇宙聚會,處理姐姐離世的情緒問題。「我能夠放下包袱、我能夠哀悼、能夠哭泣,我以前沒有哭過。那傷口仍然在痛,但我能感覺它正在癒合。」

元宇宙平台 EvolVR 的創辦人 Jeremy Nickel,正是「Death Q&A」主持人 Tom 的兒子。他是加州某個跨宗教教會領袖,擁抱自由開放的神學理念,過去一直尋求不受主流宗教習俗束縛的施助方式,最後發現 VR 眼鏡賦予的真實感,可讓人仿如置身共同空間,啟發他離開教會的講壇,創辦元宇宙平台 EvolVR 以建立靈性社群。2020 年起疫情肆虐,令平台成為眾多在家隔離人士的寄託,得以急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