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建築環境諮詢公司 Arup 月前發佈「全球海綿城市快照」調查報告,透過名為 Terrain 的人工智能和土地利用分析系統,分析面臨強降雨和嚴重洪水風險的 7 個主要城市,衡量城市空間管理過量水資源的能力。
森林
|共17篇|
【圖解】保樹立人?砍樹才是正經事!
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首日(11 月 1 日)已達成重大協議,全球 100 多個國家領導人承諾 2030 年停止和逆轉毀壞森林,當中包括投入近 140 億英鎊的公共和私人資金。森林覆蓋全球約 3 成土地,為 8 成陸上動物提供棲身地,而林木會吸收和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緩全球暖化。森林對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然而人類持續伐木,令全球森林面積不斷縮減。在過往 30 多年來,森林是怎樣受威脅?
全球滅貧關鍵:森林
根據世界銀行估算,武漢肺炎或會把全球 4,000 萬到 7,100 萬人推到貧窮線之下。為此,專家正研究各種方法,對抗這一波全球貧窮浪潮。國際林業研究組織聯今年 10 月就舉辦學術研討會,會後一眾地理學家和環境學家發表報告,提到能否善用森林資源,會是全球滅貧工作的關鍵。
亞馬遜:研究真菌的寶庫
除了豐富多元的樹木和動物,亞馬遜森林還有甚麼不為人知的瑰寶?近日一個由英國、巴西、德國、瑞典和愛沙尼亞學者聯手進行的研究發現,在一茶匙亞馬遜泥土中,就有逾 1,800 種微生物,當中 400 種為真菌。目前,地球上估計多達 380 萬種菌類未有正式分類,包括土中的真菌和肉眼看得見的菇,相信將成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另一前線。
大規模植樹,真的利多於弊?
面對氣候變化,人類既要改變陋習,減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多種植樹木,以補充以往砍伐樹林後的流失,以及增加碳儲存量。然而,新研究顯示,「植樹運動」這種理想做法,效果可能不如想像般美好,BBC 新聞引述研究指出,大規模植樹反而不利於環境。
正義是「死罪」?羅馬尼亞護林者的悲歌
羅馬尼亞是擁有最大原始森林面積的歐洲國家,珍貴的原木資源吸引不法分子前來伐木換金,他們既謀財,也害命。日前,護林員 Liviu Pop 在匯報非法伐木時遭槍殺身亡,成為近月第二宗護林員執勤時被殺的個案。守護者魂歸天國,奪命者逍遙法外,正義招致悲劇,難道漸成常態?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此作專訪報道。
愈種樹愈乾旱?造林是一把雙刃劍
植樹造林是否真的解決了沙漠化問題,目前還言之尚早。土壤復原是一個漫長過程,通常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見到效果。
綠色和平:亞馬遜野火燒不盡
有政客認為,雨林大火好比我們的家園著火了,這句話一點也不錯。森林大火令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層之中,加劇了全球氣候危機,誘發極端天氣頻仍,這不止影響住在森林的人,也影響著地球上所有的人。所以,我們需要發聲,讓政府和企業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亞馬遜警察無為,但有自組「森林守護者」的原住民
「那些本應執法、保護原住民土地的人不作為,守土就是我的任務。」亞馬遜森林大火持續至今,引起全球關注。有指巴西總統博索納羅縱容砍伐森林的開發雨林計劃,是導致大火一發不可收拾的元兇。雨林是原住民的命脈,政府卻置原住民的土地權益於不顧。有部落居民便自組巡邏隊,尋找非法砍伐者。
非洲森林大火,比亞馬遜火災更糟?
「地球之肺」亞馬遜雨林陷入一片火海,恐加劇氣候危機,美國太空總署衛星圖片更揭露,非洲中部同時受大火肆虐,受災範圍甚至遠超亞馬遜,引起國際社會恐慌。有環境專家卻提醒,從生態角度而言,亞馬遜與非洲大火成因略有不同,不一定能夠相提並論,對症下藥前必先有正確斷症。
【亞馬遜大火】威力堪比核彈?
最近,亞馬遜森林多處發生火災,成為近年來最嚴重的災害之一,全球為之震驚。直至今天,亞馬遜森林仍在大面積地消失。每當旱季,森林著火不是新鮮事,但為甚麼亞馬遜森林觸發火災,會迎來萬劫不復的後果?誰又在背後縱容了這場災害?
對於樹林生態,林木俱焚可以是好事
森林發生火災,許多人想到應立即撲滅,避免火勢蔓延造成更大傷亡。但生態學家指出,人們努力「鎮壓」野火,反而埋下下次野火憤怒反撲的禍根。
荒漠地區也能重新造林嗎?
據估計,2017 年全球平均每秒,便失去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森林面積。為挽回綠色景觀以及物種的生境,不同機構正與各地政府合作,在昔日被摧毀的土地重新造林。
人象爭路,演化成互相殘殺的悲劇
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如遇上道路維修、交通事故等情況,自然懂得選擇其他道路。但如是大象,原有的遷徙路線上被阻擋,則未必懂得人類的應變之道。印度的亞洲象,需隨季節變化,在延綿的棲息地遊走覓食,但人類佔據森林地區,在附近種植作物、建屋立村、連接公路及鐵路,造成大象的棲息地喪失、碎片化。固定的遷徙路線受限,令大象不時進入類居地搶奪食物,導致殺人或被殺的衝突事件。
微縮宇宙:日本苔蘚掀風潮
苔蘚,一種在日本山林間和日式庭園內常見的植物,近年愈來愈受日本人歡迎。有人形容苔蘚有治癒能力,有人認為苔蘚有無限商機,有人則見微知著,在苔蘚身上看到無垠宇宙的縮影。經營苔蘚專賣店的清村汪一便揚言:「我愛苔蘚更甚於女人,即使再沒有人欣賞苔蘚,我仍然會與苔蘚共存。」
木材作建材,更環保?
一車車木材從森林運出,是發展中國家司空見慣的事。一般來看,木材與砍伐森林脫不了關係,而砍伐森林又是嚴重的環境問題,它既會破壞生態系統和棲息地,也是氣候變化的一大「推手」,怎看都不會是環保建築的選項。不過,多得人類留下龐大的碳足跡,木造建築現時熱潮再起,甚至被奉為唯一重要的可再生建築材料。
歐洲燒木發電,大不該?
歐盟計劃在 2030 年前提升可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至 50%。可是,即使歐盟最終能夠達標,卻很可能是緣木求魚,皆因部分可再生生物能源的燃料其實是來自砍伐樹林得來的樹木。來自多所頂尖大學和研究所,包括耶魯大學、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的科學家,日前就在衛報聯署撰文,批評歐洲多國現時燒木發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