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植樹,真的利多於弊?

A+A-

面對氣候變化,人類要改變陋習,減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則多種植樹木,補充以往砍伐所流失的樹林,以及增加碳儲存量。然而,新研究顯示,「植樹運動」這種「理想」做法,效果可能不如想像般美好。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研究指出,大規模植樹或不利於環境。

眾所周知,種植樹木是一種低成本、高影響力的解決方案。以往的研究表明,樹木具有吸收和儲存碳的巨大潛力,許多國家已將植樹運動,作為其應對氣候變化計劃的關鍵措施。

其中一項重要的植樹計劃為「波昂挑戰」(Bonn Challenge),敦促各國在 2020 年前重建 1.5 億公頃退化及被砍伐森林土地,並於 2030 年前恢復至少 3.5 億公頃森林,目前已有約 40 個國家認可。然而,科學家敦促應謹慎行事,避免輕率地不斷種植新樹林。更指在波昂挑戰中,近 8 成植林只有單一作物,或只混合少量如水果或橡膠樹等可產出特定產品的樹木。

新研究指出,當局為植樹提供財政資助,可能會適得其反,減少生物多樣性,而且對碳排放的影響很小。以智利為例,該國頒佈一項法案,自 1974 至 2012 年間補貼植樹造林的 75% 成本,被視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造林政策。即使原意並非改變現有樹林,但執法寬鬆,加上預算限制,土地擁有者可能會為了獲利,而用新人工林代替原始森林。研究就發現,補貼計劃雖能擴大樹林的覆蓋面積,但原始森林的面積卻在減少。

智利原生樹林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又能存儲大量碳,研究合著者史丹福大學教授 Eric Lambin 指:「如果鼓勵植樹造林的政策設計不當,或執行不力,那不僅浪費公共資金,釋放更多碳、喪失生物多樣性的風險亦很高。這與政策的目標正好相反。」

到目前為止,雖然許多科學家已計算出,新植林可以從空氣中吸收碳量的固定比例。但另一項研究的成員認為,存碳比例其實取決於當地條件,因此到中國北部考察。分析當地所採集的 11,000 個森林土壤樣本後,團隊發現,在較缺乏碳的土壤上增加新樹木,確實會增加土壤有機碳(Soil organic carbon)的密度;在土壤已經富含碳的地方增加新樹木,反而會降低碳密度。研究作者指,以前人們種植幾多新樹木就固定有多少有機碳的假設,可能高估了新植林的儲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