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種植國,年產量約為 2.14 億噸。最新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導致極端降雨更加頻繁,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該研究預測到本世紀末水稻產量將下降 8%。自去年以來,全球水稻呈現減產趨勢,大米價格因此上漲,哪些國家最受影響?
極端氣候
|共9篇|
熱浪提早襲東南亞,如何應對?
踏入 4 月,熱浪襲捲亞洲多個地區,老撾、泰國、印度、孟加拉等國家接連創下高溫紀錄,多地氣溫超過攝氏 40 度,有氣象專家形容這是「亞洲歷史上最嚴重的 4 月熱浪」。今年熱浪來得早,各國有甚麼應對措施?
IPCC 新報告,交出甚麼氣候解決方案?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形容,氣候暖化的計時炸彈開始倒數,呼籲各國採取行動,包括擴大潔淨能源的投資。IPCC 亦在報告中列出一些方案,以應對氣候問題。
【*CUPodcast】傾呢啲:2022 回顧,國際氣候危機浮現
2022 年氣候災難頻生,俄烏戰爭亦帶來變數。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低碳想創坊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莊陳有、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探討國際現象。貧窮國家面對多重挑戰,當戰爭引發能源危機,部分金融機構不再堅持環保,要應對氣候變化,路在何方?
【COP 27】氣候賠償勢成重點議題
今年世界不同地區出現多宗極端天氣案例,為將「損失和損害」納入 COP 27 優先事項帶來壓力。
嚴管基因編輯作物,歐洲正改變立場
數十年來,歐盟都嚴格限制轉基因食品,但今年夏季熱浪與乾旱夾擊,直接影響農業和畜牧業,衝擊歐洲食品生產。乾旱使歐洲很多河流、湖泊水位不斷下降,有些甚至接近乾涸。同時,俄烏戰爭亦動搖農業供應鏈,部分政客開始重新思考歐盟長期以來反對轉基因生物和基因編輯作物的立場。
有種熱更加致命 —— 濕球溫度
印度北方平原受連串熱浪侵襲,其中多達 2,000 萬人死於持續高於攝氏 35 度的濕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 這種異常的高溫加上濕度,造成難以散熱的環境,是小說中的「情節」,如今卻因氣候變化而成為「現實」,甚至會愈發常見。受此致命天氣威脅的,恐怕是我們的子孫一輩。
反核風潮正逐漸褪去
近年,核電去留或增減再成辯論焦點,例如台灣去年 12 月舉行公投,其中一項備受關注的議題就是重啟「核四」,結果不獲通過。哥倫比亞氣候學院聯合創始院長、國際及公共關係教授 Jason Bordoff 早前就在「外交家」雜誌撰文,解釋為何核能重新受到注目。
【COP26】細數即將沉沒之國
世界氣象組織(WMO)警告,過去 7 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 7 年,海平面升至歷史新高。如現況持續,估計至 2100 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超過 2 米,全球將有 6.3 億人流離失所,小島國家首當其衝,島民變成「氣候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