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拯救氣候危機,不要無止境的升溫,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低碳生活,例如奉行多菜少肉飲食習慣及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等。同時,政府亦必須從水資源、城市規劃、綠化空間、能源效益、建築用料等方向入手,為城市降溫。
冷氣
|共12篇|
熱浪與武肺夾擊,美國人無處可逃?
本週三起,本港食肆全面禁止堂食,不少市民被迫在酷熱天氣之下,於戶外匆匆吃頓午飯再開工。近日彭博社報道,美國多個州份同受極端高溫及武漢肺炎夾擊。部分居民本來就是最易受感染的一群,如今再遇上熱浪襲來,家中卻無冷氣調節。當留在家中會熱死,外出又怕染病死,他們還能逃到哪裡,避過病毒的威脅和高溫的煎熬?
仿效火山天牛,製出自行降溫物料?
炎夏來襲,不少人很容易就一身大汗淋漓,長開冷氣又覺得對不起地球;但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我們只會愈來愈難避免使用冷卻系統。由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上海交通大學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組成的研究團隊,就決定以大自然為師,參考一種居於東南亞火山區的天牛,研發可以自行降溫的物料,期望將來製造更環保的自行冷卻材質。
電風扇必然愈吹愈涼快?
為保護環境,很多人呼籲大眾要減少開冷氣,改以電風扇消暑。最近有澳洲研究便發現,電風扇的降溫成效受氣候條件左右,環境濕度是其中關鍵,在酷熱乾旱的天氣下,用電風扇降溫反而會弄巧成拙。
熱浪席捲:歐洲人要冷氣嗎?
「冷氣是偉大的發明」並非戲言,而是出自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之口。相比星洲,歐洲氣候雖非長夏,可是近年熱浪侵襲,亦令人喘不過氣。上週四,巴黎氣溫更錄得 7 月有紀錄以來最高的 42.6℃。一直以來,多有報道指歐洲人到海灘或噴水池消暑,但在極度高溫的今年,終於有歐洲人想到冷氣。
開會時「眾議獨斷」,塑造大金成冷氣霸主的關鍵
95 年來只專注做一項冷卻技術,卻能靠這一招擴張到全球,成為兆元企業,讓大金坐穩冷氣霸主寶座的,是自 1994 年上任至今,曾創下連續 13 年利潤增長的傳奇會長:井上禮之。
大金把冷氣機在地化,成為冠絕業界霸主
大金能夠跳出日本,交出亮麗的海外成績表,最大的本事,就是能依照各個市場的地理環境與風土民情,開發出最在地化的產品。
太熱?太冷?辦公室最適合的溫度是……
不論是在學校抑或辦公室,都會有些人在其他人瑟縮發抖的同時,抱怨冷氣不夠,似乎永遠都找不到能滿足每一個人的冷氣溫度。一個小型的統計訪問了美國 129 名上班族,42% 的人認為太暖,而 56% 認為太冷,人們總是在此處互相拉鋸。
冷氣機與環境,該怎樣平衡?
在可預見的未來,冷氣機只會愈裝愈多。除非我們保證生產電能和製冷期間不再會產生碳排放,更多冷氣機只會加劇全球暖化。然而,奢想全人類暫停使用冷氣機並不切實際,像今年歐洲嚇人的高溫,隨時「搞出人命」。在這種情況下,冷氣機需要用得更有效率。
Moyashi:高溫冷氣
為了節約用電,日本政府 2005 年起實行「Cool Biz」政策,建議將冷氣室溫調至 28 度。室外溫度才 25 度,把冷氣設定在 28 度,這其實是暖氣吧。如果目的是節電的話,開窗不是更好嗎?可惜多數課室和辦公室都採用梗窗,就是想開也沒有辦法。指示推出後,不少人表示 28 度的溫度實在太高,打著節電的旗號卻白白流多了汗,加上洗衣乾衣機的電力消耗,算起來不是更耗電嗎?而且,根據日本建築學會的調查,以 25 度的室溫為基準,每上升 1 度,工作效率會下降 2%。28 度的室溫,到頭來只是得不償失。
家居經濟學:電器壞完又壞,修理還是換新?
供樓供車固然是經濟重擔,但要買滿全屋家電,其實亦所費不菲。特別是中產家庭,有品味有要求,入伙時想著「既然要用,就選件好一點吧」,往往就把心一橫,花多些錢買件貴的。於是用久了,問題就來了 —— 三不五時就故障,到底要繼續修理,還是棄舊迎新算了?
無冷氣時代來臨?
對現代人而言,無冷氣的生活難以想像,香港夏季潮濕悶焗,加上熱島效應,人人家戶必備冷氣,甚至要手攜帶出街,偏偏位處熱帶的越南反其道而行,公屋設計採取「生物氣候建築」(bioclimatic architecture),利用自然因素,造就溫和而通風的室內環境,一年節省不少冷氣費之餘,更為環保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