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於 2015 年,基里巴斯為最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島國之一。 圖片來源:Jonas Gratzer/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世界氣象組織(WMO)警告,過去 7 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 7 年,海平面升至歷史新高。如現況持續,估計至 2100 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超過 2 米,全球將有 6.3 億人流離失所,小島國家首當其衝,島民變成「氣候難民」。

58 個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可分為 3 個地區:加勒比海、太平洋和 AIMS(即非洲、地中海、印度洋和南中國海),人口約 6,500 萬人,旅遊業及漁業多支撐國家本地生產總值(GDP)一半以上,大部分自然資源來自海洋。SIDS 於 2018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合計只有約 3.1 億萬噸,僅佔全球約 0.68%;然而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暴雨及颶風加劇,卻使 SIDS 變成世界上最脆弱的國家群體之一。

美國地質調查局預測,低窪島嶼將於 2035 年被海水淹沒,瑙魯(Nauru)、圖瓦盧(Tuvalu)和馬爾代夫等島國可能在未來 50 年消失。位處太平洋中部的環礁國家基里巴斯(Kiribati),陸地面積約 8 萬公頃,平均海拔僅高於海平面 2 米。早在 2014 年,時任基里巴斯總統 Anote Tong 便斥資近 900 萬美元,在另一島國斐濟的瓦努阿島(Vanua Levu)購買逾 2,000 公頃土地,面積足以容納基里巴斯全國 11 萬人口,又培訓有意到外國工作的國民,使他們可以有「有尊嚴地移居」。

面臨「滅國」危機的,還有人口約 6 萬的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當地總面積約 1.8 萬公頃,由 1,156 個獨立島嶼組成。海平面只要上升 1 米,就能永遠淹沒首都馬祖盧(Majuro)4 成建築物、96% 地區將長期水浸,只能靠加高和開墾土地等方法應對;該國外交部長 Casten Nemra 曾明確指出,搬遷或成為氣候難民都不能是選項。世界 4 個環礁國家中,基里巴斯、馬紹爾群島及吐瓦魯三國均視最大鄰國澳洲為老大哥(big brother),Nemra 期望澳洲能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提醒世界各方太平洋國家的困境,以聯手解決氣候問題;然而,澳洲本身已拒簽在 2030 年前減少 30% 甲烷排放的承諾。

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首席融資談判代表 Janine Felson 批評,儘管面對生存威脅,但島嶼國家只獲得 2% 氣候融資,發達國家至今尚未兌現 12 年前對發展中國家捐款 1,000 億美元的承諾。由 48 個最受氣候變化影響之國家所組成的「氣候變遷脆弱國家論壇」(CVF),上週二(2 日)於 COP26 會議上再次呼籲富國幫助他們過渡至綠色經濟,並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此外,氣候移民亦引發人權議題。2013 年,基里巴斯國民 Ioane Teitiota 曾向紐西蘭請求庇護,是全球首個氣候難民國,理由是家園不宜人居,惟他最於 2015 年被驅逐出境,因根據「聯合國難民公約」,氣候移民在法律上不屬於難民。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去年初終於裁定,強制遣返氣候難民恐違人權義務。

氣候難民勢成未來人口重新分配的重要課題。世界銀行發佈最新 Groundswell 報告,指 2050 年全球境內氣候移民數量將達到 2.16 億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報告則指,去年孟加拉、阿富汗、也門、馬拉維和斐濟等地約 3,070 萬人因洪水、乾旱、熱浪而被迫遷徙。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不少發展中國家正站在抵抗氣候變化的前線,多達 86% 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打算提高減排目標,但這 78 個國家只佔全球排放量的 7%。欲將升溫控制在攝氏 1.5 度內,高排放國家似乎要負擔更多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