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稻減產,極端降雨威脅糧食安全

A+A-
中國農民在收割水稻。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種植國,年產量約為 2.14 億噸。最新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導致極端降雨更加頻繁,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該研究預測到本世紀末水稻產量將下降 8%。自去年以來,全球水稻呈現減產趨勢,大米價格因此上漲,哪些國家最受影響?

北京大學的 Jin Fu 和同事使用來自全國觀察和田野試驗的數據,模擬極端降雨對中國當前和未來水稻產量的影響,研究刊於「自然食品期刊」(Nature Food)。團隊發現,與沒有人為變暖的世界相比,極端降雨已經使水稻產量減少了 8%,其減少幅度與極端高溫的影響相若。在本世紀末平均氣溫上升攝氏 2 度至 3 度的情景下,未來預計產量將進一步下降 8%。

Jin Fu 認為,極端降雨通常是糧食安全中被忽視的一環,這對中國及其他地區的糧食生產「真的可能造成一場大災難」。大雨主要透過兩種方式影響水稻作物,第一是稻田中過多的水分稀釋土壤中的氮含量,導致生長減慢和產量下降。第二,暴雨會損害花朵,擾亂穀物生產。而這項實驗還未考慮強風、低日照和陰雨天氣可能帶來的低溫如何額外影響產量。研究結果更顯示,東南亞其他同樣種植大量水稻的國家,或會出現更大規模產量下降,因為氣候模型表明這些國家將遭受比中國更強烈的降雨。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Fitch)旗下 Fitch Solutions 的報告也警告,今年全球大米產量將出現 20 年來最大缺口,預計高達 870 萬噸,規模是 2003 至 2004 財政年度以來最大;而 2022 年下半年中國的惡劣天氣、巴基斯坦創紀錄的洪水和烏克蘭持續的戰爭皆導致水稻減產。目前大米價格已經上漲,其後續影響可能會波及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非洲國家等主要進口國。世界氣象組織預測,厄爾尼諾現象很可能在今年捲土重來,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全球水稻產量。

針對中國水稻產量,農民是否有辦法減輕極端降雨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方面則尚待研究。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稻田的位置轉移到不太可能受到影響的區域、共同種植水稻與粟米等旱地作物,如此即使水稻欠收仍有粟米收成、或在田間施用更多氮肥以應對額外降雨。美國非牟利組織食品與農業研究基金會的 Allison Thomson 認為這類研究很重要,不僅可以量化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還可以更好地了解有甚麼需要進行調整;明白相關影響,農民才能做好準備,以盡量減少未來極端降雨事件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