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桃太郎動畫革命

A+A-
「桃太郎 海之神兵」劇照。

所謂輸人不輸陣,宣傳是戰爭不可或缺的一環。真人電影當然是指定動作,動畫也是戰爭宣傳的工具之一。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也不忘對國內低年齡層作政治宣傳,其中有教育兒童愛國精神,甚至激起戰意、鼓勵少年兵入伍為目的。

戰爭是科技的催化劑,太平洋戰爭催生了日本第一部動畫電影 —— 1943 年上映的「桃太郎之海鷲」。以今天的標準,說是電影也只是微型電影,因為片長只有 37 分鐘。真正意義上的「日本首部長篇動畫電影」,需要等到 1945 年,片長 74 分鐘的「桃太郎 海之神兵」。

兩部作品都是海軍省委托製造,前者是由戰後隨即解散的「藝術映画社」創作,後者則是大名鼎鼎的「松竹」,不過監督都是瀨尾光世。因為兩部都是國策電影,瀨尾在開始製作前獲得特權,觀賞從佔領地沒收回來的迪士尼動畫,所以分鏡和角色動作都充滿了迪士尼的影子。

「桃太郎 海之神兵」的故事共分三個章節,大意是一群由猴子、犬、雉雞和熊等動物組成的海軍陸戰隊,由桃太郎長官的指揮下,在類似東南亞的村落一邊訓練,一旁教授當地居民日語,最後出征打倒惡鬼。內容就是歌頌大東亞共榮圈的音樂劇,日本軍到亞洲各處「開化」當地居民,至於惡鬼,當然就是「鬼畜英米」(即英美)。

雖然「桃太郎 海之神兵」是戰爭宣傳的國策電影,但作為日本首部長篇動畫電影,有著無可撼動的歷史地位。佐野明子認為該作使用了許多當時創新的技術,例如多平面鏡頭和影繪技術等,事實上是實驗動畫的先驅。池田淑子認為,動物士兵佔領土地並開化居民的情節,其實是再現黑船入港的歷史,透過重寫禁忌的過去,黑歷史轉化成新時代的身份認同政治正當性

手塚治虫回憶當時上映的情況,因為東京和大阪連日空襲,城市幾乎都成了廢墟,許多生還者都撤退到鄉郊,作為目標觀眾的兒童當然也離開了城市區,結果入場觀眾不多,完全沒有造成話題。他是因為當時分配的工廠休息,到了倖免於空襲的大阪松竹座劇場觀看該電影。手塚當時大受動畫技術感動,看得哭了出來,發誓即使只有一部也好,這輩子都必定要製作動畫電影。當然我們都知道他後來成功了,而且不止一部。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