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人類改造自然的未來化石標記

A+A-

萬年過後,假如人類滅絕,外星人來地球考古,他們會對甚麼生物化石最感興趣?答案很可能是雞 —— 外星人很可能好奇,雞隻經歷數千年緩慢演化,何解在短短數十年間基因突變,骨骼急速長大,骨質卻疏鬆易變形,在全球極速繁衍多達 230 億隻,是野生禽鳥總數的 3 倍。不尋常的丕變,全歸因於人類數十年的工業改造,將會透過化石銘刻在數十億年的地球史上。

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地質學家 Carys Bennett、考古學家 Richard Thomas、以及古生物學家 Jan Zalasiewicz 與 Mark Williams 聯手展開研究,比較現代食用雞隻,與古羅馬帝國時期的雞隻骨骼,成果發表於學術期刊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報告指出,現代雞隻的生物特徵,與其祖先迥然不同,體型是中世紀的雙倍,發育速度到 20 世紀下半期加速,現時速度是 1950 年代的 5 倍,短短 5 至 6 星期便完成發育,可準備屠宰。雞隻能夠短時間內成熟,是由於我們改變了牠們的基因,使其新陳代謝受體突變,終日感到饔飧不飽,長期挨餓,於是停不了進食。

人類科技亦嚴謹監控其生命周期 —— 所有雞隻孵化,都經過電腦精密計算,調控環境溫度及濕度;從降生一刻開始,牠們就 24 小時全天候在電燈下曝曬,令牠們難以入睡,變相催谷進食;最後由游刃有餘的機器,以每小時宰殺數千雞隻的速度,了結牠們短促的生命。即使雞隻逃離得了工廠式農場,沉重身軀仍會使牠們不勝負荷,即使不被人類宰殺,仍只能延命一個月左右,多數死於心臟衰竭或呼吸衰竭。

雞隻骨骼將會成為急速發育的證據,牠們長出粗大骨架,遠大於其祖先,但骨質密度不增反減,又容易變形;骨骼的化學結構,可反映其單一的飲食習慣,在遺傳基因上遠不及祖先多樣。這些雞隻骸骨,如今散佈全球各地的堆填區和農田之中,上萬年後,部分可能礦化成化石。

6,000 年前,人類便從東南亞開始馴養雞隻,但到 20 世紀,其生物特徵才真正擺脫過去,從 1950 年代開始,雞隻數量緊隨人口的急劇增長,以致這種短壽禽鳥,數量得以稱冠全球。即使人類亦大規模馴養豬、牛和羊,每種數量都以 10 億計,但仍然以雞隻的生物突變最顯著。

雞隻作為物種的命運,完全掌握在人類手中,未來會何去何從?畢竟我們已經活在全球暖化的時代裡,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愈來愈多人減少進食牛肉和豬肉,雞肉成為雜食者的最佳替代,價格亦相當低廉,以致雞肉消費還在上升。

然而,當全球最大雞肉生產商 Tyson Foods 和 Perdue Farms 正同時投資植物蛋白質市場,這或者同時意味著,透過肉類吸收蛋白質,未必是人類的出路,雞肉消費增長未必持久,至於雞隻繁殖數目會否因此減少,相信仍然言之過早。

正如有科學家指出,人類深刻改造了地球生態,有需要增闢新地質年代「人類世(Anthropocene)」以作反映,而人類全面改寫雞隻的生物演化歷程,已經成其中的證明。這些證據未來會轉化成化石,伴隨人類的科技遺跡,埋葬在地表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