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工具,曾經被視為人類獨有技能,後來接二連三有研究證明,有個別物種同樣懂得運用工具。這些研究看似挑戰人類中心主義,但演化生物學家 Marlene Zuk 在科學雜誌 New Scientist 指出,如此以人類習性衡量動物,只會曲解生物演化原理,長遠不利科學研究。
早前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大黃蜂滾動小木球的行為,背後動機是純粹好玩,結論又指這種行為符合「玩耍」的定義,反映「儘管牠們體型和腦袋細小,但牠們不僅僅是小型機械人」。換句話說,蜜蜂喜歡玩耍的習性,使牠們更像人類。
這項研究再次反映,我們對動物看法的矛盾。一方面,科研人員有證明人禽有別的傾向,無論是使用工具、掌握語言和心智方面;但同時又有科研人員樂於打破人類與動物的分野,例如證明黑猩猩、烏鴉和蜜蜂都懂得用工具,每隻海豚都有獨特口哨聲等,無形中為動物帶來層級之分,彷彿能力愈接近人類、演化層級愈高。
諸如此類的研究,很多都動機良好,或者想要證明,很多小動物都及得上人類,不應該受到忽視。但 Zuk 卻認為,結果可能弄巧成拙,如此以人類標準為動物排名,只會換來錯誤的生物學見解。事實上,生物演化過程不會產生類似的層級分野,生存至今的所有生物都同樣進行演化,部分物種形態和行為確實更接近其遠古祖先,例如鱷魚,但這不意味著牠們的演化過程較落後。
只有擺脫這種排名視野的局限,我們方可認識動物的動機與情感,以及各種行為背後的機制,往往可從中發現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現象。例如,引發人類焦慮情緒的神經遞質血清素(Serotonin),在小龍蝦身上原來是用於空間探索 —— 夜間活動的小龍蝦,雖然傾向在昏暗的水域活動,但也會探索明亮的環境;然而一旦被輕度電擊,小龍蝦就會完全躲在暗處,背後正正與血清素水平相關。
如果我們堅持人類中心角度,可能會驚訝「小龍蝦也會焦慮」,但其實這只不過證明,人類與小龍蝦在演化道路上,通過相似的選擇以達到不同目的。Zuk 因此認為,判斷大黃蜂在玩耍的研究結論,同樣有人類中心主義之嫌,滿足於利用人類習性作解釋,而未能在「玩耍」這個結論之上,再下一城探究背後更根本的機制,不利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