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口腹,動物只能變態

A+A-
從蛹中退出來的紅鋸蛺蝶。 圖片來源:路透社

青蛙、蝴蝶…… 牠們成為我們熟悉的模樣以前,曾是蝌蚪、毛蟲。不少動物的形態,均經歷由幼體(larva)發展到成熟的階段。然而,為何有物種需要變態(metamorphosis)此一過程?科學作家 Carl Zimmer 於「紐約時報」撰文,指從青蛙到比目魚、蝴蝶到水母,8 成動物均經歷變態,科學家們對變態如此普遍感到疑惑。有研究提出,要出現變態其實不易,食物來源改變,是促使物種走向變態的重要原因。

現為蘇黎世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的 Hanna ten Brink 博士,自小已經常觀察家中池塘的蝌蚪。這些拖著尾巴游來游去的小不點,最初只是吸食著細小的食物顆粒,但數星期後,蝌蚪的尾巴消失,長出腿部跳到地上,終於可用舌頭捕食昆蟲。去年,ten Brink 及其同事,便以變態為研究題目,解釋物種之所以如此,在於變態令牠們能吃到更多食物。

幾位研究作者,首先建立一道複雜的方程式,計算出不同動物的基本生活資料,包括牠們要吃多少食物、成長速度、誕下多少後代等資訊。研究人員先測試沒有經歷變態的動物,牠們整個生命過程均活於同一形態,且十分適應單一食物。

假如加入另一種食物,是否代表動物就會走向變態,以全新的結構進食新食物?在在這種情況下,演化對物種生存更有利。因為假如動物改吃另一種食物,其後代在年幼時,對原始食物的消化能力降低,不少在成熟前便已死去。ten Brink 指:「演化出變態,是明顯的解決方法。年輕動物既可輕易適應原始食物,而成熟的物種則可通過重構身體,接受新食物。」

不過研究表示,一切並不如此簡單。事實上,天擇(natural selection)會阻止動物把另一類食物加到自己的食物清單,意味要出現變態其實十分困難。為何天擇「不同意」變態?要經歷變態,動物必須付出沉重代價。牠們要用上大量卡路里,以撕去舊的生理結構,並生成全新的結構。而且,複雜的變態過程中有可能發生錯誤,導致身體出現缺陷。此外,從蛹中綻放新生等變態過程耗費多時,令牠們易受捕食及寄生蟲的侵害。Ten Brink 及團隊發現,基於變態的成本太高,很多時都不受天擇青睞。

如此聽來卻與前述 8 成動物均經歷變態的說法相去甚遠。既然變態並非容易出現的事,何解今天的物種大多發展出變態?

變態的出現,研究認為是食物供應催使。假設一種主要食物,適合不同規模的個體進食,而二級食物僅合大型個體的動物食用。沒有變態的話,眼前只有次級食物來源的動物,便面臨重大危機。同時,只有二級食物的供應量超過一定臨界值時,變態才會發生。研究指,通往變態之路困難重重,生物史上只發過數次這類演化。然而,一旦經歷過,物種便難以回到從前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