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蒨:微觀牙齒

A+A-

隨著歲月增長,人類學家對於琺瑯質能做的分析愈來愈有興趣。因為牙齒除了可以研究飲食習慣外,亦是記錄兒時飲食的最佳工具。琺瑯質的分佈,能夠讓我們知道其與象牙質在特定時間之下的形成。而在研究人員記錄象牙質的形成時,更發現裡面的氮及碳元素會隨年紀增長而轉變。由於這兩種元素在母乳中相當充裕,因此在餵哺母乳後,便會於象牙質的骨膠原內有所紀錄。不過,當停止哺乳後,隨著嬰兒開始進食其他食品吸收營養,牙齒內的氮含量會作出改變,碳含量則會隨之增加。

2007 年,學者 Humphrey 及同儕們發現,鍶及鋇(barium)蘊藏於很多不同的食物中,也是普遍的營養來源,而不同的食物來源有不同的營養比例。在 2008 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他們指出新生兒(neonatal)乳齒上鍶及鈣(Sr/Ca)的含量,與產前(prenatal)及產後(postnatal)的變化互相呼應。2013 年,Austin 與同儕瞄準鍶及鋇在人類乳齒的分佈,發現在研究嬰兒的飲食習慣及轉變上,鋇比鍶更加準確而有效。在嬰兒仍身處母體的情況下,鋇只能透過胎盤(placenta)傳遞至體內,而在母乳及市面上大部分的奶粉產品中,均有非常高的鋇含量。

當然,母乳除了能傳遞營養,更可以成為毒藥!在 19 世紀初期的英國,母親殺害自己嬰兒的常見方式,就是把砷塗在乳頭上,讓他們喝下「加料」的母乳!

砷是地球上其中一種天然元素,由於能製造出一種與別不同的綠色色素,因此於 19 世紀被用到牆紙、油漆及布料等層面上。其本身無害,直到與碳酸鹽混合加熱成為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或稱「白砷」(white arsenic)。在低劑量時,它對人體無害,反而有著多種醫療用途。這種亮眼的綠色,更在後期應用至飲食及玩具上,如蛋糕色素及糖果色素。砷毒幾乎可以說是以前女性常用的殺人方式。其生效時間一般可以長達數小時,而且不用一次過下毒,只需要每天按照固定分量服食,就會慢慢有效果。服食者沒有特別的特徵,只是有機會出現消瘦、疲憊或手腳潰爛(如曾經接觸)的現象。除非法醫將其胃部的殘餘食物丟到火裡面燒並散發出蒜頭香,否則難以發現死者體內存有砷毒素。不過時至今日,只要我們能夠從屍體體內找到微觀證據,就能夠證明砷的存在!

除此以外,只要觀察與牙齒鈣化及牙根成長有關的元素分佈,便會發現這些元素的多寡,與對方在兒時成長的變化,包括身高、體重及骸骨的成長等互相關聯。一直以來,牙齒鈣化的情況均依賴 X 光片來判斷,而有關牙齒鈣化的研究、出牙及整體骸骨成長的評估都比較少。因此,透過電腦及 X 光掃描,便能為生物學、人類學等專業及學術領域的研究團隊,提供更多逝者生前、甚至小時候的一些成長印記,讓學者們瞭解更多有關營養吸收及成長背景的資訊,以便更準確地探索及研究一個人的一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一名香港土生土長的骨頭說故人,馬不停蹄地飛到世界各地尋找及代言骨頭的故事,讓他們成為事情最後及誠實的無聲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