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達爾文遇上外星人:進化論可應用外太空?

A+A-
Netflix 紀錄片「外星人的日常」(Alien Worlds)亦探討相近的外星生物演化問題;圖為劇照。

外星生物容貌不一定左右對稱?外星雀鳥不一定長羽毛?劍橋大學動物學學者 Arik Kershenbaum 新書 The Zoologist’s Guide to the Galaxy 提出科學論證,研究外星生物這個熱門科幻題材。當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原則,應用到叫人異想天開的外星環境,究竟會演化甚麼樣的外星物種?牠們與我們又有甚麼共通特徵?

Kershenbaum 解釋,生物演化確實會受偶發事件左右,譬如如果沒有殞石撞擊,恐龍可能不會絕種,地球的生物演化歷程都會改弦易轍。由此觀之,我們很難準確預測外星生物的形貌,但又不代表外星生物會長得完全不靠譜。

著作 The Zoologist’s Guide to the Galaxy 封面。

很多科幻電影猜想,外星生物構造非常怪異,怪異到可以超乎想像,但 Kershenbaum 不這麼認為。因為他深信,物競天擇的原理不僅適用地球,還主宰整個宇宙,是所有生物發展「不能違抗的定理」。所以哪怕外星生物再奇特,背後都必定有進化論基礎,「一旦意識到生物演化所依據的基本原理,你便能夠以扎實的理論,推斷出外星生物可能的形態」。

作者以從古至今千萬種地球生物為參考,推斷外星生物會演化出類似「有性生殖」的生殖模式,亦可演化出翅膀和腿部結構,「我答不到會有多少隻腳,背後有眾多偶然因素,但幾乎可以肯定是偶數。」

作者又舉例指,狐獴習慣群居合作生活,集體抵禦獵食者、合力撫養幼小,確保基因能夠傳承。這種合作能力常見於人類和動物,在物種競賽中盡顯優勢,相信亦會出現在外星生物身上。

假如外星生物在焦油中進化……

當然,地球生物不會窮盡所有演化可能,譬如我們與大多數動物的容貌和身體都左右對稱,這是由於古生物在海床蠕動時,為抵禦壓力而演化出的共同特徵。假如其他星球的生物始祖,是在糊狀焦油中進化,牠們的後代便可能出現不對稱的軀體和容貌,這超乎很多電影的構思,但又符合進化論原則。

說到底,外星生物如何怪異,要視乎星球環境賦予的條件。地球上的飛行動物總長出羽毛,是基於大氣層主要由氮和氧構成,但假如有星體大氣層以氨為主要成分,其演化出的動物便不大可能有羽毛。「究竟該行星像地球以陸地為主,還是巨大的氣體球狀,抑或完全被海洋覆蓋,結果對生物特徵同樣構成巨大差異。」

然而,所有關於外星生物的著作,都無可避免要回答普遍讀者都關心的課題 —— 究竟外星是否存在類似人類的智慧生物?簡而言之,外星人是否存在?Kershenbaum 解釋,眾多地球生物其實都擁有廣義上的「智能」,因為這種特質別具競爭優勢,按照物競天擇原則,外星也絕對可能演化出高智慧生物,智慧甚至可超越人類。

作者帶領讀者穿梭地球與蒼茫的星際,以理論窮思極想各種進化可能,又從這些極限中反照我們的星球。終究這不僅是一本關乎外星的科普書籍,正如書的副題 What Animals on Earth Reveal about Aliens – and Ourselves 所預告,作者更要我們從外星出發,重新認識自己。